创伤后成长:5.12地震创伤的新视角(1)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对此概念的认识存在着结果与策略,建设功能与幻想功能、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的争论。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概念澄清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并为5·12震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心理机制;心理健康:临床应用
分类号:B849;R395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有调查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是震后2周灾民的主要心理问题(王相兰等,2008),伤员在震后3周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哀伤反应等心理问题(李洁等,2008)。似乎在遭受地震灾害后人们面临的只能是痛苦与障碍。那么,人们能否可通过创伤的经历,重新思考并培育新的生命力量,藉以获得成长、突破与超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对创伤的新认识在心理学界已然兴起,它强调对于创伤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应只从负向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待,更需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将创伤看成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到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