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66026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5)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1期
     需要指出的是,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两种方法的优势刚好相对,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存在相应的缺陷和不足。鉴于反生产行为本身的隐蔽性,笔者认为,如果尝试在现有的问卷调查或情境实验基础上,引入深度访谈法,将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深度访谈重视访谈员与受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而信任是这一关系的核心内容。访谈员可以通过访谈前的准备以及访谈前期的互动成功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从而推动访谈过程的深入,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研究资料。这是深度访谈的突出优点,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方法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

    另外,传统反生产行为研究几乎都是横断面上的相关研究,对反生产行为的动态性关注不够。前文中已经提到,被动的反生产行为通常较隐蔽、持续时间较长,横向的调查无法很好地反映这一特点,尤其是在试图揭示反生产行为前因的时候,很难做到准确把握。纵向的追踪研究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并且还可以进行因果推断。基于此,笔者建议,今后进行反生产行为研究时,在条件可行的前提下,应多开展纵向的追踪研究。
, 百拇医药
    5.2 研究对象有待细化,突出针对性

    前面提到,反生产行为包括的是员工蓄意伤害组织或与组织利益有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总和,存在有多种分类方式。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反生产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提示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意针对性。许多具体的行为,虽然都属于反生产行为的范畴,但是各自的影响因素和后果变量也许完全不一样。例如,不少研究中揭示的性别对反生产行为的预测作用并不一致。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研究所关心的反生产行为重点不同,其实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反生产行为(迟到和缺勤),性别的预测效果相当一致。另外,前面介绍到一些反生产行为的调节变量,在实际中,每个调节变量的作用均是针对特定的反生产行为。因此,对反生产行为进行笼统研究并不合适,在实际研究中,以特定种类的反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更有价值。

    5.3 重视群体层面的反生产行为研究

    传统反生产行为研究无一例外都是基于员工个人视角,探讨的只是作为个体的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实施的反生产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并且也可以预测,这样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时间。然而,在工作场所中还有一类反生产行为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以群体为单位实施的反生产行为。
, 百拇医药
    早在20世纪50年代,Meyer等人就在著名的霍桑工厂里发现了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实。在霍桑实验中,一直困扰研究者,使得包括改善照明条件及报酬分配方式等在内的各种实验操作积极作用有限的真正“元凶”就可以视作以非正式群体为单位实施的反生产行为。相比以个人为单位实施的反生产行为,以群体为单位实施的反生产行为给组织利益带去的伤害也许更大:反过来,如果能够有效地降低以群体为单位的反生产行为,给组织绩效带去的贡献也就更大。因此,今后继续从员工个人视角进行反生产行为研究的同时,逐步重视开展基于群体视角的反生产行为研究将非常必要、有价值。

    5.4 结合管理实践,开展更多应用研究

    反生产行为之所以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实践的需要。作为潜在的消极行为绩效,反生产行为会损害组织利益。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干预,一直就是反生产行为研究的主要动力所在,这也是研究者重视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研究的原因。对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的探讨,是对反生产行为实施预防和干预的前提。近年来,有关反生产行为的前因、中介及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结论将为组织提前对员工的反生产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提供有意义的启示。例如,有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实施偷窃或暴力等反生产行为,并且工作压力在消极情感与反生产行为之间扮演中介角色(spector&Fox,2002;Kaplan,Bradley,Luchman,&Haynes,2009)。因此,组织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对反生产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一是尽量避免雇佣消极情感较高的新人:二是有尽量减少工作场所中的压力源,或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压力管理技巧培训。基于此,如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并且与管理实践进行更紧密结合,开展更多应用取向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反生产行为研究的重点。
, http://www.100md.com
    5.5 关心和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影响

    任何研究主题的引进,尤其是强调应用的研究主题,都无法回避跨文化的问题。国外有关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许多问题有待澄清。例如,在强调“以和为贵”的中国,工作场所中反生产行为,尤其是人际取向的反生产行为是否更加隐蔽、难以测量?而以非正式群体为单位的反生产行为是否较西方更普遍?Rotundo和Xie(2008)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管理者与北美管理者对反生产行为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但是在对下属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时,中国管理者更重视被评价者的任务绩效,却对其反生产行为较少关心。这一现象是否受到“以和为贵”的影响?另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反生产行为是否有不同于西方的表现方式?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是否也有不同?总之,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领域,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研究和澄清,也只有澄清了这些问题,才可能找到真正适合于中国管理实际的反生产行为预防和干预方法。

    , 百拇医药(林 玲 唐汉瑛 马红字)
上一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