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896939
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4期
     概而观之,积极心理学与传统认知理论在以下问题上存有鲜明区别。首先,对心理疾病的理解。认知理论依循医学化的病理模式,将心理疾病解读为深层障碍与表面症状的结合,在看待心理疾病的个体时,唯独看到他们身上可能具有的问题、缺陷、偏差与消极,全然不顾“自我作为一个复杂合体,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完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体”(Pelham,1993)。积极心理学则使我们重新理解个体、审视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与生俱来具有获得幸福的本能和不断成长的潜力;即使是经历心理疾病的个体,也有积极的品质与能力,相比于正常人,这些积极的品质与能力只是暂时受到抑制。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心理疾病中消极变量的存在,而是主张搁置消极、发掘积极,“积极资源的缺乏独立于消极因素的存在,同样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发挥着作用”(Withers,Jacobs,Derom,Thiery,&Os,2007)。基于这一理念,积极心理学将抑郁解释为积极资源缺乏,积极的认知“偏差”、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的意志行为共同构成积极资源,致使抑郁的重要原因便是“积极”的匮乏。

    其次,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认知理论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就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关系,认知治疗的全部工作都聚焦于缺陷的修复与症状的消除,以为疾病的免除必然带来健康与适应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