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1)
摘要 认知需求指“个体参与和享受思考的倾向”。作为一种认知动机,研究者认为其影响了个体信息加工的倾向性。对国外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结果显示认知需求主要在努力程度、自主性和结果及其应用范围这三方面影响了个体的信息加工。最后,展望了认知需求的研究趋势,并从认知需求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影响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及情感因素负荷四方面探讨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认知需求;认知动机;信息加工;倾向性
分类号 B848
1 认知需求的概念界定
“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NFC)这一概念是Cohen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认知动机中的个体差异时提出的。他们将“认知需求”定义为“一种理解经验世界并使其合理化的需求”(Cacioppo,Petty,Feinstein,&Jarvis,1996)。亦即,在一个相对有条理的情景中,低认知需求的人会认为这个情境是井井有条的,而高认知需求的人会认为这个情境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情境,他们就需要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来正确理解这个情境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合理化。如今来看,Cohen及其同事的“认知需求”这一概念与学术界通用的“认知需求量表”(Caeioppo,Petty,&Kao,1984)所要测量变量的含义是不同的,相反,与“结构需求”(PersonalNeed for Structure,PNS)的含义更为接近,即“对简单认知结构的偏爱”(Neuberg&Newsom,1993)。
, 百拇医药
1982年,Cacioppo和Petty发表了《认知需求》一文,虽然沿用了“认知需求”这一术语,但是定义已经有所不同,认为“认知需求”是“个体参与和享受思考的倾向”(Caeioppo&Petty,1982),换句话说,个体在面对认知任务时,是否愿意主动思考,以及是否喜欢思考。他们认为“认知需求”是个从高到低的两极变量,高认知需求者在理解世界上的刺激、关系和事件时,倾向于探寻、思考和如实反映信息;反之,低认知需求者更多依赖于其他人(如名人或者专家)、启发式认知或者社会比较过程。相比Cohen等人对“认知需求”的定义,这个定义和Fiske的“探寻智力需求”(needof inquiring intellect)或者Murray的“理解需求”(need for,understanding)的的概念更相近(Cacioppo et al.,1996)。Cacioppo和Petty虽然沿用了这个术语,但其字面上反映的是个体的认知差异,其实质是个体认知动机上的差异。
此后,学术界对“认知需求”的所有研究都采用Caeioppo和Petty的这一定义,而不再引用Cohen的概念界定。
, 百拇医药
2 认知需求量表(NFC Scale)
尽管Cohen及其同事提出“认知需求”这个概念并且做了第一个实证研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测量“认知需求”的量表。直到1982年,Cacioppo和Petty发表了第一个认知需求量表。他们研究了许多评定模式,最终选择了用于测量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相类似的模式。首先,找出一系列关于认知需求的看法陈述;其次,对有歧义的陈述进行修改或者剔除;最终,挑选了45个题目组成认知需求量表。为了检验此量表的有效性,他们以大学教职员作为高认知需求者的被试群体以及工厂组装线工人作为低认知需求者的被试群体完成这个9点量表(-4 表示完全不赞同,+4表示完全赞同),任何不能区分这两个群体的题目将被删除。经过方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初步确立了包含34个题目的认知需求量表。
为了更高效地评定认知需求,Cacioppo,Petty和Kao于1984年修订原有认知需求量表。由34个题目缩减为18题。经实验证明,18题认知需求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eh α=0.90),与原有34题量表高度相关(r=+0.95,p<0.001),并且发现一个支配性因素。可以解释37%的变量(Cacioppo et al.,1984)。
, http://www.100md.com
随着认知需求量表的出现和应用,学术界涌现了大量研究认知需求与个体差异的文章,其涉及面非常之广,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到行为医学、教育、新闻、市场和法律(Cacioppo等人,1996)。
这方面的实验程序基本都是:首先让被试完成认知需求量表,之后将被试按照量表得分划分成高认知需求者和低认知需求者,随后被试再完成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量表,最后将两个量表得分进行相关研究。Cacioppo等人(1996)曾经总结了从1982年到1995年超过100篇关于认知需求个体差异的文章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认知需求与个体的很多特性呈负相关,如:回避问题的倾向性和焦虑;也与很多特性呈正相关,如:好奇心、内在动机和对意见的开放性;同时也发现由于认知需求反映的是认知动机而不是认知能力,所以认知需求与智力的相关不显著,但是和教育水平相关显著;此外,认知需求和人口学变量相关不显著。
这方面的大量研究证明,认知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确实反映了不同个体在认知动机上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个体的其他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就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3 对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高认知需求者和低认知需求者在面对复杂或者需要付诸努力的认知活动时,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投入程度上,而且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喜爱程度上。因此,国外认知需求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认知投入程度和认知喜爱程度。其中,认知喜爱程度从对认知任务的自我报告、执行认知任务的个体内在动机和信息探寻三个方面进行了验证;而认知投入程度主要研究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
对于信息加工,一系列实验证明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一种为有意的、有意识的、分析性的、基于逻辑和努力的加工;另一种为自动的、前意识的、启发式的、基于感性和不努力的加工(Epstein,Pacini,Denes-Ra,&Heier,1996)。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the Elaboration LikelyhoodModel)可以区分这两种模式,这种模型认为个体加工处理信息要么基于中心路线(努力的处理模式)要么基于边缘路线(不努力的处理模式)。究竟一个人到底是运用哪种模式来加工信息,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认知需求来决定的(Petty&Caeioppo,1986)。研究者假设高认知需求者使用前种模式,相应地,低认知需求者使用后种模式,即高认知需求者比起低认知需求者更可能投, 百拇医药(徐 洁 周 宁)
关键词 认知需求;认知动机;信息加工;倾向性
分类号 B848
1 认知需求的概念界定
“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NFC)这一概念是Cohen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认知动机中的个体差异时提出的。他们将“认知需求”定义为“一种理解经验世界并使其合理化的需求”(Cacioppo,Petty,Feinstein,&Jarvis,1996)。亦即,在一个相对有条理的情景中,低认知需求的人会认为这个情境是井井有条的,而高认知需求的人会认为这个情境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情境,他们就需要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来正确理解这个情境并且将自己的理解合理化。如今来看,Cohen及其同事的“认知需求”这一概念与学术界通用的“认知需求量表”(Caeioppo,Petty,&Kao,1984)所要测量变量的含义是不同的,相反,与“结构需求”(PersonalNeed for Structure,PNS)的含义更为接近,即“对简单认知结构的偏爱”(Neuberg&Newsom,1993)。
, 百拇医药
1982年,Cacioppo和Petty发表了《认知需求》一文,虽然沿用了“认知需求”这一术语,但是定义已经有所不同,认为“认知需求”是“个体参与和享受思考的倾向”(Caeioppo&Petty,1982),换句话说,个体在面对认知任务时,是否愿意主动思考,以及是否喜欢思考。他们认为“认知需求”是个从高到低的两极变量,高认知需求者在理解世界上的刺激、关系和事件时,倾向于探寻、思考和如实反映信息;反之,低认知需求者更多依赖于其他人(如名人或者专家)、启发式认知或者社会比较过程。相比Cohen等人对“认知需求”的定义,这个定义和Fiske的“探寻智力需求”(needof inquiring intellect)或者Murray的“理解需求”(need for,understanding)的的概念更相近(Cacioppo et al.,1996)。Cacioppo和Petty虽然沿用了这个术语,但其字面上反映的是个体的认知差异,其实质是个体认知动机上的差异。
此后,学术界对“认知需求”的所有研究都采用Caeioppo和Petty的这一定义,而不再引用Cohen的概念界定。
, 百拇医药
2 认知需求量表(NFC Scale)
尽管Cohen及其同事提出“认知需求”这个概念并且做了第一个实证研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测量“认知需求”的量表。直到1982年,Cacioppo和Petty发表了第一个认知需求量表。他们研究了许多评定模式,最终选择了用于测量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相类似的模式。首先,找出一系列关于认知需求的看法陈述;其次,对有歧义的陈述进行修改或者剔除;最终,挑选了45个题目组成认知需求量表。为了检验此量表的有效性,他们以大学教职员作为高认知需求者的被试群体以及工厂组装线工人作为低认知需求者的被试群体完成这个9点量表(-4 表示完全不赞同,+4表示完全赞同),任何不能区分这两个群体的题目将被删除。经过方差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初步确立了包含34个题目的认知需求量表。
为了更高效地评定认知需求,Cacioppo,Petty和Kao于1984年修订原有认知需求量表。由34个题目缩减为18题。经实验证明,18题认知需求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eh α=0.90),与原有34题量表高度相关(r=+0.95,p<0.001),并且发现一个支配性因素。可以解释37%的变量(Cacioppo et al.,1984)。
, http://www.100md.com
随着认知需求量表的出现和应用,学术界涌现了大量研究认知需求与个体差异的文章,其涉及面非常之广,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到行为医学、教育、新闻、市场和法律(Cacioppo等人,1996)。
这方面的实验程序基本都是:首先让被试完成认知需求量表,之后将被试按照量表得分划分成高认知需求者和低认知需求者,随后被试再完成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量表,最后将两个量表得分进行相关研究。Cacioppo等人(1996)曾经总结了从1982年到1995年超过100篇关于认知需求个体差异的文章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认知需求与个体的很多特性呈负相关,如:回避问题的倾向性和焦虑;也与很多特性呈正相关,如:好奇心、内在动机和对意见的开放性;同时也发现由于认知需求反映的是认知动机而不是认知能力,所以认知需求与智力的相关不显著,但是和教育水平相关显著;此外,认知需求和人口学变量相关不显著。
这方面的大量研究证明,认知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确实反映了不同个体在认知动机上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与个体的其他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就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3 对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高认知需求者和低认知需求者在面对复杂或者需要付诸努力的认知活动时,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投入程度上,而且体现在对认知活动的喜爱程度上。因此,国外认知需求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认知投入程度和认知喜爱程度。其中,认知喜爱程度从对认知任务的自我报告、执行认知任务的个体内在动机和信息探寻三个方面进行了验证;而认知投入程度主要研究认知需求对个体信息加工倾向性的影响。
对于信息加工,一系列实验证明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一种为有意的、有意识的、分析性的、基于逻辑和努力的加工;另一种为自动的、前意识的、启发式的、基于感性和不努力的加工(Epstein,Pacini,Denes-Ra,&Heier,1996)。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the Elaboration LikelyhoodModel)可以区分这两种模式,这种模型认为个体加工处理信息要么基于中心路线(努力的处理模式)要么基于边缘路线(不努力的处理模式)。究竟一个人到底是运用哪种模式来加工信息,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认知需求来决定的(Petty&Caeioppo,1986)。研究者假设高认知需求者使用前种模式,相应地,低认知需求者使用后种模式,即高认知需求者比起低认知需求者更可能投, 百拇医药(徐 洁 周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