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905541
无意识工作激励:定义\模型及展望(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6期
     工作激励行为的本质,因为如果镜像神经元是必要条件的话,那么人们应该不会加以区分的去模仿反社会行为者的越轨行为(Janiszewski & vanOsselaer,2005)。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用来解释无意识目标激励通道的理论是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noneonscious behavioralchoice model)。Janiszewski和Van Osselaer(2005)认为,知觉—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结并不足以解释所有无意识工作激励行为。激活仅仅只是使得在记忆中提取相应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他们认为无意识工作行为包括两个过程:(1)记忆激活过程,即内部或者外部刺激激活目标以及可利用的手段,这个过程类似于陈述性记忆模型。目标以及与目标相关的手段被视为储藏在个体记忆中的知识结构。目标的激活有四种途径:长期的激活(如某种长期的需要)、思考某个目标进而导致的直接激活、由情境而引发的激活、由手段而引发的目标激活。同样,手段的激活也有四种途径:由过去长期激活而累积的经验所引发的基准激活、直接启动手段的临时激活、由目标而引发的手段激活、以及源于其他概念比如特质、刻板印象、情境而引发的手段激活。(2)评价过程,即个体选择可满足目标的手段的过程。个体会采用一定的函数为每个手段进行评价,最终会选择价值最大的那个手段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