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8期
编号:11953228
掩蔽启动范式中的负相容效应(5)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8期
     了启动和目标刺激的特征(Schlaghecken,Rowley,Sembi。Simmons&Whitcomb,2007);而当对方形和菱形作反应时,以方形和菱形的组合图形作为掩蔽刺激则兼具了启动和目标刺激的特征和任务(Mattler,2003;Mattler,2005)。

    Klapp(2005)曾将掩蔽刺激分为狭义无关和广义无关来考察负相容效应,采用箭头刺激做启动和目标刺激,用“XWWX”和“ww”做狭义的无关掩蔽,用“THHT”和“HTTH”做广义的无关掩蔽,而在这两种刺激中,前者相对后者来说具有更多箭头刺激的抽象特征。实验证明在两种无关掩蔽条件下均有负相容效应产生。Klapp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在特征水平上探讨掩蔽刺激相关性的最初尝试。但目前为止在特征水平上,掩蔽刺激与启动和目标刺激的特征在多大程度上相关可以引起目标更新过程,进而产生负相容效应,还未有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没有将相关掩蔽刺激在特征和任务水平上进行分离。所以,未来研究尚需对掩蔽刺激的相关性做更深入细致的考察,以进一步确定知觉阶段的目标更新过程对负相容效应发生机制的影响。

    其次,动作抑制的性质。抑制过程存在自我引发和刺激引发的争议。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从考察掩蔽刺激作用的角度来探讨该问题,即考察掩蔽刺激仅具有传统的掩蔽作用还是可以作为一种抑制的信号。常用的方法是证明在启动刺激可视性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负相容效应仍然能够产生。此时掩蔽刺激的作用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掩蔽而是一种信号。Sumner和Brandwood(2008)采用箭头材料发现,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达到500ms时,负相容效应发生反转。这一现象在以前的研究中也曾有发现(schlaghecken&Maylor,2005)。它从新的角度说明了负相容效应与正相容效应之间的再次反转不能够归结于外界刺激引发的抑制过程,而促进和抑制之间的转换可能是动作系统中备择反应之间竞争性交互作用的基本特点,体现了自我抑制过程的性质。

    其实,对动作系统自我抑制的证实还可以从抑制本身的特点出发。以往研究采用诸多刺激类型均发现了负相容效应(Jas'kowski&Verleger,2007),无论是类似箭头图形的刺激(Jaskowski&S16sarek,2007),还是非箭头图形的刺激,如方形与菱形(Mattler,2003;Mattler,2005)、条形(Verleger,G0rgen&Jagkowski,2005)、圆圈(Schlaghecken,Rowley,Sembi,Simmons&Whitcomb,2007)、数字(Kiesel,Berner&Kunde,2008)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均有直接的联结,被试可以通过指导语明确学习这一联结。而研究表明,阈下启动刺激对动作过程的激活至少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激活目标刺激与动作反应之间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二是先激活反应的动作编码,进而通达动作反应阶段(Reynvoet,Gevers&Caessens,2005;Kiesel,Kunde&Hoffmann,2007)。自我抑制理论通过总结当前产生负相容效应实验材料的特点后认为,动作系统的自我抑制过程以前一种激活方式为主要特点。但后一种动作过程的激活方式是否也能产生负相容效应,目前尚未看到这类研究。这个方向的研究会为进一步完善自我抑制理论,以致揭示负相容效应的机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

    , http://www.100md.com(李 倩 王勇慧)
上一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