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8期
编号:11953676
音乐与个体发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8期
     摘要 人类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起始于生命早期。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音乐经验主要调节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同时会影响语言、空间、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在音乐认知领域的新发现,重点关注于音乐对脑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音乐: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分类号 B842

    音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它普遍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音乐为人所创作,遵循一定的结构和规则;音乐为人所感知和欣赏,诱发听者的各种情绪。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音乐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认知发展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能力同时受到基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对音乐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先天的神经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作为外部环境因素,音乐在个体发展,尤其是大脑发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1 生命早期的音乐

    早在出生前,胎儿就能对外界的音乐刺激做出反应。播放5分钟105或110分贝的摇篮曲会使28至32周的胎儿心率增加;35周以上的胎儿除了心率加快之外还出现了胎动的改变(Kisilevsky,Hains,Jacquet,Granier-Deferre,&Lecanuet,2004)。36至39周的胎儿在感受外界的低音音符时,心率减慢(Lecanuet,Graniere-Deferre,Jacquet,&DeCasper,2000)。相关的动物研究揭示了孕期的音乐环境对个体出生后发展的深远影响。孕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中的母鼠,其子代出现发展迟滞,海马神经元生成减少,空间学习能力受损。反之,若孕期处于音乐环境下,子代鼠海马神经元生成增加,空间学习能力增强(Kim et al.,2006)。虽然暂未有音乐胎教对胎儿在出生后的脑神经发育方面影响的报告,但研究者(Peretz,2006)普遍认为,良好的孕期音乐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适当的音乐刺激,或许可以促进胎儿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中枢的发展。
, 百拇医药
    新生儿对音乐刺激存在天生的偏好。出生仅仅两天的听力正常的新生儿。不论其父母是否失聪,都对和谐的乐段比不和谐乐段有更为强烈的偏好(Masataka,2006)。婴儿对音乐的许多基本特性的认知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其对音乐的时间差异与音高差异的敏感性在许多方面甚至与成人接近(Trehub,2003)。比如婴儿能觉察出音乐节拍(musical tempo)的变化(从三拍子变化成为二拍子时)(Trainor,2008)。关于这些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的生理基础,一种说法认为(McDermoa,2008),对音乐的结构元素如节奏(rhythm)和音高(pitch)的感知等均受人的听觉神经生理的限制,因而音乐认知具有某些跨文化的普遍性。因此,婴儿表现出的一些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应该是由其神经系统已具备的一定程度的发育决定的。大脑独特的精细结构为人类感知音乐提供了神经基础。

    另一方面,婴儿对音乐宽泛的感知能力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四个月的婴儿能对抽象的和弦或音调序列产生习惯化,但是7个月的婴儿却不能(Dawson&Gerken,2009)。1岁以内的婴儿可以感知复杂的音乐节奏,但是如果没有持续暴露在这种复杂节奏的音乐中,这种能力在一岁前就可能丧失(Trainor,2008)。一项对婴儿和成人的研究表明(Hannon & Trehub,2005),6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分西方音乐(本土)和巴尔干半岛音乐(国外)中的节奏变化;12个月的婴儿则只能区分出本土音乐中的节奏变化,但经过两周的训练后,它们也能辨别出巴尔干半岛音乐中的节奏变化;而成人即使经过训练也无法区别非本土音乐的节奏变化。在另一个类似的研究中(Lynch,Eilers,Oller,&Urbano,1990),6个月的婴儿对西方音乐(本土)和爪哇音乐(国外)的辨别力相似;而成人对西方音乐的辨别力要明显强于爪哇音乐。这一系列研究说明,刚出生的婴儿即具有感知不同文化音乐的潜能,但是在本族文化的影响下,这种能力逐渐特异化。在普遍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那些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抛弃那些与生存环境相关较低的能力,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人脑在出生后的发育具有典型的“升-降”模式,随着脑内细胞突触的精简化,大脑的功能也越来越精细。因此,个体音乐辨别力的特异化可以看作其大脑发展外在表现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对生长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 http://www.100md.com
    除了对音乐结构的感知能力外,婴儿对情感性音乐的反应也在发展变化。Flom等(Flom,Gentile,&Pick,2008)使用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测试了1岁以内的婴儿对快乐或悲伤音乐的反应。9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别快乐与悲伤以及其他情绪类型的音乐;5个月和7个月的婴儿只有当对悲伤乐段习惯化后才能区别快乐与悲伤的音乐:而若对快乐乐段习惯化后则无法辨别不同音乐情绪。3个月的婴儿无法区别两种情绪类型的音乐。这种对不同情绪类型音乐刺激的反应,反映了大脑情绪加工的发展过程。或许相较于快乐的乐段,悲伤的乐段需要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相关的脑电实验(schmidt,Trainor,&Santesso,2003)发现情感性音乐诱发的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在年龄上的变化:在播放音乐材料时,3个月婴儿的脑电活动有显著增加,6个月和9个月婴儿没有明显变化,而12个月时,情感性音乐则引起脑电反应的减弱。这一出现在额叶和顶叶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音乐在婴儿成长过程中的所起到的镇静作用逐步显著。与成人被试不同,不同情感效价的音乐引发的婴儿脑电活动没有差异。虽然当前的研究尚未精确地描述大脑是如何学会处理不同效价(valence)的情绪的,但从实验得到的结果可以肯定,个体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也随着大脑的逐步成熟以及生活经验的逐步增长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 百拇医药
    2 音乐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音乐是影响个体发展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中,音乐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对比受过专业音乐训练者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直接揭示音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2.1音乐训练和大脑发育

    众多研究在接受音乐训练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个体之间展开,进一步证实了音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脑中的振荡伽马频率活动(Oscillatory gamma band activity,GBA,30~100HZ)和知觉与认知现象中的特征捆绑、模板匹配以及学习与记忆形成相关联。对脑内神经振荡(neural oscillations)的研究发现, 百拇医药(陈 霰 南 云)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