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1)
摘要 早期观点认为比喻性语言加工主要依赖右脑,随着研究的深入,右脑假说受到许多研究结果的挑战,左脑参与比喻性语言的加工。同时,左右脑语言区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新的研究证实,前额前部皮层同样参与比喻性语言的加工。比喻性语言的理解需要左右半球及前额皮层的共同激活,同时对其加工还依赖左右半球的联合作用,比喻性语言理解神经网络的建立需要新证据。
关键词 比喻性语言;脑机制;右脑优势
分类号 B842;B845
语言加工是人类认知复杂性的反映。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反映语言自身的特点(表音、表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经历、优势手、习惯和文化等(张积家,马利军,张静宇,2009)。多数学者都同意,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证据来自三个方面:(1)割裂脑的研究;(2)失语症病人的研究;(3)分半视野法以及功能磁共振研究(张积家,2004;张武田,1997)。语言加工表现出左脑优势,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在左脑。但是针对比喻性表达脑机制的研究表明,右脑参与语言的加工,而且还表现出右脑优势(Van Laneker&Kempler,1987)。
比喻性表达(figurative expression)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简约概括,常常和非字面语言(non-literal language)同义使用。比喻性表达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段包括比喻(明喻,暗喻)、夸张、借代、虚指数量、拟人、拟声等,通过这些手段以及字面表象所表征的概念隐喻来表达人类生活中的某一类个体或现象,传递社会性规范和惯例性经验。比喻性表达句法形式固定,意义约定俗成,在个体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整词意义不能由其组成成份的句法分析而获得,主要的语言形式包括隐喻、惯用语、谚语、礼貌语、俚语、反语等。隐喻可以由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甚至一整篇文章构成,采用隐性或者显性方式在两个不相关领域之间建立关系。为了强化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隐喻不仅仅对不相关的种类进行比对,而且还对种类之间的突出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的比对。惯用语指整词意义不是其组成部分词素意义简单相加的一类惯例性词汇,其结构和意义约定俗成。谚语常常被定义为熟悉的、固定的、具有判断性的一类表达,它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表征众所周知的事实、社会规范或道德规则,常常包含特殊句法结构、携带特殊韵律。反语使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不同的比喻性语言所需的理解能力不同,隐喻和惯用语理解时间(3~4岁)早于反语理解时间(6~7岁)(Thoma&Daum,2006),即对反语的理解需要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同时,从结构复杂性和文化适应性、生理适应性以及材料的无偏化考虑,惯用语和隐喻成为对比喻性语言进行研究的主要语用材料,尤其是惯用语,其结构简单、句法凝固、语义恒定,使其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脑损伤患者主要的语言材料。
另外,由于比喻性表达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而且对其理解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比喻性表达的理解机制成为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人类理解比喻性表达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神经机制,并最终揭示人类心智的作用机制。
1 早期观点——右脑优势
传统观点认为,对于右利手者,左脑在语言理解和产生中扮演主要角色(语音和句法加工)。然而,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表明右脑在比喻性语言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
Winner和Gardner(1977)发现相对于左脑损伤的失语症患者,右脑损伤的患者在完成一个口头隐喻和图片匹配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困难。右脑损伤患者更多的选择与隐喻字面意义相关的图片。临床观察表明(Myers&Linebaugh,1981),右脑单侧损伤意味着患者对刺激只能产生字面的、具体的反应,丧失对比喻性意义的理解。对于语言信息之外的线索,他们表现出加工困难。另外,在语言理解方面,他们也表现出对指示性语言的偏好和对隐含性语言的不敏感。这种不敏感,造成他们对比喻性语言理解困难。而且,Myers等人(1981)的研究表明,右脑损伤的病人对背景理解很差,右脑损伤造成被试不能很好把握故事和图画之间线索。相反,失语症患者却可以从语言背景中获取实质性的提示信息从而促进言语加工。
Van Laneker和Kempler(1987)的研究要求被试(左脑或右脑分别受损)进行词汇和解释句的连线任务,句子是对惯用语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解释。结果发现,左脑损伤(句法加工能力丧失)病人在比喻意义解释句的选择上优于右脑损伤病人。对此的解释是右脑损伤破坏背景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导致意义提取失败。同时,研究者认为,右脑促进惯用语的加工,惯用语是一个句法上不可分析的整体单元。另外,来自语义启动的研究证实右半球在比喻意义理解中扮演特定角色(Anaki,Faust,&Kravetz,1998)。在这个研究中,和比喻性意义相关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出现在左边视觉区域(右半球),而和字面意义相关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出现在右边视觉区域(左半球)。VanLancker Sidtis(2006)的研究探讨被试(左脑或右脑损伤病人)在自然语言中产生比喻性表达的数量和性质。研究发现,左脑损伤病人产生更多完整的比喻性表达,而右脑损伤病人则很少。右脑在比喻性语言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不同方法和被试的重复性结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右脑在比喻性语言理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虽然后续研究不断证明左脑以及更高级皮层参与惯用语的加工,但是部分研究者依然支持该观点(Van Lancker Sidtis,2006)。
2 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
2.1研究任务引发的争议
支持右脑假说的研究者认为左脑损伤与否并不会对比喻性语言的加工产生实质性影响。多数研究者不同意右脑假说。Rinaldi,Marangolo和Baldassarri(2002)选取右脑损伤和正常被试的研究表明,词图匹配任务出现加工困难,但是语言材料和隐喻匹配并没有表现出损伤。研究者认为,词图匹配任务需要两个表征系统的编码转换,增加被试反应难度。可能是转换难度造成被试表现出对隐喻理解的损伤。Papagno,Curti,Rizzo,crippa和Colombo(2006)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存在字面意义惯用语的句图匹配任务,视觉空间缺陷的右脑损伤病人更多表现出匹配困难,而不是理解困难。因此,对于Winner和Gardner(1977)的研究结果,Papagno和Caporali(2007)认为它仅仅表明右脑损伤病人在句图匹配方面存在缺陷;而且,有研究者认为采用图画材料研究右脑损伤病人存在缺陷,因为右脑损伤常常意味着视觉空间缺陷甚至是知觉缺陷(Proverbio.Cortti,, 百拇医药(马利军 张积家)
关键词 比喻性语言;脑机制;右脑优势
分类号 B842;B845
语言加工是人类认知复杂性的反映。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反映语言自身的特点(表音、表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经历、优势手、习惯和文化等(张积家,马利军,张静宇,2009)。多数学者都同意,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证据来自三个方面:(1)割裂脑的研究;(2)失语症病人的研究;(3)分半视野法以及功能磁共振研究(张积家,2004;张武田,1997)。语言加工表现出左脑优势,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在左脑。但是针对比喻性表达脑机制的研究表明,右脑参与语言的加工,而且还表现出右脑优势(Van Laneker&Kempler,1987)。
比喻性表达(figurative expression)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简约概括,常常和非字面语言(non-literal language)同义使用。比喻性表达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段包括比喻(明喻,暗喻)、夸张、借代、虚指数量、拟人、拟声等,通过这些手段以及字面表象所表征的概念隐喻来表达人类生活中的某一类个体或现象,传递社会性规范和惯例性经验。比喻性表达句法形式固定,意义约定俗成,在个体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整词意义不能由其组成成份的句法分析而获得,主要的语言形式包括隐喻、惯用语、谚语、礼貌语、俚语、反语等。隐喻可以由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甚至一整篇文章构成,采用隐性或者显性方式在两个不相关领域之间建立关系。为了强化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隐喻不仅仅对不相关的种类进行比对,而且还对种类之间的突出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的比对。惯用语指整词意义不是其组成部分词素意义简单相加的一类惯例性词汇,其结构和意义约定俗成。谚语常常被定义为熟悉的、固定的、具有判断性的一类表达,它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表征众所周知的事实、社会规范或道德规则,常常包含特殊句法结构、携带特殊韵律。反语使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不同的比喻性语言所需的理解能力不同,隐喻和惯用语理解时间(3~4岁)早于反语理解时间(6~7岁)(Thoma&Daum,2006),即对反语的理解需要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同时,从结构复杂性和文化适应性、生理适应性以及材料的无偏化考虑,惯用语和隐喻成为对比喻性语言进行研究的主要语用材料,尤其是惯用语,其结构简单、句法凝固、语义恒定,使其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脑损伤患者主要的语言材料。
另外,由于比喻性表达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而且对其理解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比喻性表达的理解机制成为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人类理解比喻性表达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神经机制,并最终揭示人类心智的作用机制。
1 早期观点——右脑优势
传统观点认为,对于右利手者,左脑在语言理解和产生中扮演主要角色(语音和句法加工)。然而,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表明右脑在比喻性语言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
Winner和Gardner(1977)发现相对于左脑损伤的失语症患者,右脑损伤的患者在完成一个口头隐喻和图片匹配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困难。右脑损伤患者更多的选择与隐喻字面意义相关的图片。临床观察表明(Myers&Linebaugh,1981),右脑单侧损伤意味着患者对刺激只能产生字面的、具体的反应,丧失对比喻性意义的理解。对于语言信息之外的线索,他们表现出加工困难。另外,在语言理解方面,他们也表现出对指示性语言的偏好和对隐含性语言的不敏感。这种不敏感,造成他们对比喻性语言理解困难。而且,Myers等人(1981)的研究表明,右脑损伤的病人对背景理解很差,右脑损伤造成被试不能很好把握故事和图画之间线索。相反,失语症患者却可以从语言背景中获取实质性的提示信息从而促进言语加工。
Van Laneker和Kempler(1987)的研究要求被试(左脑或右脑分别受损)进行词汇和解释句的连线任务,句子是对惯用语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解释。结果发现,左脑损伤(句法加工能力丧失)病人在比喻意义解释句的选择上优于右脑损伤病人。对此的解释是右脑损伤破坏背景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导致意义提取失败。同时,研究者认为,右脑促进惯用语的加工,惯用语是一个句法上不可分析的整体单元。另外,来自语义启动的研究证实右半球在比喻意义理解中扮演特定角色(Anaki,Faust,&Kravetz,1998)。在这个研究中,和比喻性意义相关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出现在左边视觉区域(右半球),而和字面意义相关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出现在右边视觉区域(左半球)。VanLancker Sidtis(2006)的研究探讨被试(左脑或右脑损伤病人)在自然语言中产生比喻性表达的数量和性质。研究发现,左脑损伤病人产生更多完整的比喻性表达,而右脑损伤病人则很少。右脑在比喻性语言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不同方法和被试的重复性结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右脑在比喻性语言理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虽然后续研究不断证明左脑以及更高级皮层参与惯用语的加工,但是部分研究者依然支持该观点(Van Lancker Sidtis,2006)。
2 比喻性语言加工的脑机制
2.1研究任务引发的争议
支持右脑假说的研究者认为左脑损伤与否并不会对比喻性语言的加工产生实质性影响。多数研究者不同意右脑假说。Rinaldi,Marangolo和Baldassarri(2002)选取右脑损伤和正常被试的研究表明,词图匹配任务出现加工困难,但是语言材料和隐喻匹配并没有表现出损伤。研究者认为,词图匹配任务需要两个表征系统的编码转换,增加被试反应难度。可能是转换难度造成被试表现出对隐喻理解的损伤。Papagno,Curti,Rizzo,crippa和Colombo(2006)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存在字面意义惯用语的句图匹配任务,视觉空间缺陷的右脑损伤病人更多表现出匹配困难,而不是理解困难。因此,对于Winner和Gardner(1977)的研究结果,Papagno和Caporali(2007)认为它仅仅表明右脑损伤病人在句图匹配方面存在缺陷;而且,有研究者认为采用图画材料研究右脑损伤病人存在缺陷,因为右脑损伤常常意味着视觉空间缺陷甚至是知觉缺陷(Proverbio.Cortti,, 百拇医药(马利军 张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