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再生法:探讨刻板印象的新思路(2)
和分离细节的保存(preservation of detached detail)。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和记忆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方式而进行的。当图式和记忆冲突的时候,人们便会歪曲记忆,使之更符合我们头脑中的原有观念和原有图式。当然,Bartlett早期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缺陷性,如大部分材料并非是有意义的材料以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材料,亦没有涵盖记忆材料的文化背景因素等,这些在新近的研究中都有所弥补。事实上,记忆连续再生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个体,而是将记忆置于动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社会群体成员的共同表现,推断个体记忆的情况,为记忆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同时新近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也凸显了其方法的优化性。
系列再生法中的数据处理一般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其中定量的研究方式是采用录音记录上一个被试的回答过程,然后作为下一个被试的试验材料,并使用利克特量表让每一个被试对个体或群体的刻板印象予以评价,并采用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探求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试验材料中的刻板印象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由未参与设计的成员负责,进行刻板印象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信息的编码、识别和筛选过程。定性的研究方法是让首名被试阅读原始材料,其余被试阅读前一被试的材料,然后完成干扰性任务(如利用字母组合单词、绘画任务或者记忆干扰任务等),之后请被试描述刚才所阅读的内容。被试描述采用录音方法,并请多个实验人员采用德尔斐技术进行内容分析,如一致性信息与非一致性信息的辨别工作以及与原文差异的内容分析等。
, 百拇医药
3 系列再生法在刻板印象领域中的进展
系列再生法在新近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不断推进,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其中体现在该方法的使用对刻板印象传递性、稳定性、共享性和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等方面的新近研究证据和研究发现。
3.1关于刻板印象传递性的研究证据
刻板印象是社会群体保持及其改变过程中的表征形式,包含了群体成员的信息一致性,Xu和Griffiths(2010)认为,系列再生法可以解释记忆偏差(memory biases)在文化传递(cultural transmission)中的作用。Kashima和Yeung(2010)也认为,系列再生法有助于调查文化的动态性。事实上,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后,一些研究就开始利用系列再生的方法开展许多工作,其中包括1936年Maxwell的挪威儿童和成年人关于民族性的研究,以及A1lport和Postman在1947年的图片刺激传递研究等。其中,在偏见研究的历史上,Allport和Postman(1947)使用系列再生法展现了美国种族刻板印象中的习俗化过程(conventionalisation progress)。他们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个衣着华丽的黑人男性和一名手拿剃刀的白人男性,在经过了6~7个被试的复述后。剃刀变成了黑人男性手中的武器,这一实验揭示了在美国文化中对黑人群体固有的刻板印象。Haque和Sabir(1975)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通过巴基斯坦学生关于印度士兵的系列再生链,发现在巴基斯坦人刻板印象中的印度是懒惰和无纪律性的。Mesoudi和Whiten(2004)使用系列再生法考察人们知识的常识性问题,比如“去餐馆”代表了由行为脚本(action scripts)所进行的分级系统,所有的脚本目标都包括了等级的水平,脚本可以被分解为一连串的连续性行为,如“去餐馆”的行为脚本就包括走进餐馆、就座、点餐、进食、付款和离开等。他们通过10×4(1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考察了日常生活事件,如去餐馆、起床和购物等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性和传递性。之后,Mesoudi等(2006)研究了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累积和系统性偏差,调查了日常闲谈对刻板印象传播的影响,通过10×4(1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材料一共3种类型,考察了马基雅维利智力假说(Machiavellian InteIligence Hypothesis)的文化传递性,以及推断文化具有统合性,提出了社会文化在闲谈性氛围中更容易被传递的结论。Mesoudi等(2007,2008)通过系列再生法研究文化传递和文化变异(cultural variation)现象,这是在实验室情境下首次用心理学的方法考察文化心理传递和变异现象的实验。在这些研究中,Mesoudi还将这一方法简称为“传播链法”(the transmission chain method),并强调该方法可以进一步证明刻板印象在传递过程中显现。
, 百拇医药
3.2关于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研究证据
近年来,心理学家用系列再生法研究刻板印象,获得刻板印象稳定性证据。如Bangerter(2000)使用系列再生法考察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通过20×4(2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的有关精子和卵子的故事传递,发现在链条末端记忆内容中精子被赋予了积极的角色,而卵子则被赋予了消极的角色。Kashima(2000)的实验考察了个体和集体的记忆,该研究包括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组成5×12(5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12名被试,男女各半),故事中涵盖59条语句,包括短语和句子等。6个独立的判断分别列入每一个命题中,每一类别都包含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判断。其中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题目中包括男性性别和女性性别的刻板印象一致性信息(stereotype-consistent,SC)和刻板印象不一致性信息(stereotype-inconsistent,SI)。在研究中,所有内容均予录音。结果显示,系列再生链前端显示出SI信息高于SC信息,而在链条的末端显示出SC信息高于SI信息,而背景信息的传递链没有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刻板印象的稳定存在性。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个体最初的回忆并不能完全预测最后的信息传递的内容,它同时突破了以往单纯强调单际传递信息记忆研究的局限性。
3.3关于刻板印象共享性的研究证据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的特征离不开其共享性的作用,即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传递的刻板印象信息会受到刻板印象社会共享性的影响。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们倾向于保持而非改变自己的刻板印象,其中大量的研究力图去证明这一现象。但其大多关注的是个人头脑中的认知因素对于刻板印象偏差过程的影响,新近的一些研究从交流、沟通和共享视角对刻板印象过程进行探讨。在刻板印象的保持中,已有的研究发现人们在交流中更愿意交流SC信息而不是SI信息,新近的一些研究者则利用系列再生的方法去模仿人际之间的沟通链,发现沟通链上的刻, 百拇医药(管 健 程婕婷)
系列再生法中的数据处理一般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其中定量的研究方式是采用录音记录上一个被试的回答过程,然后作为下一个被试的试验材料,并使用利克特量表让每一个被试对个体或群体的刻板印象予以评价,并采用因素分析和方差分析探求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试验材料中的刻板印象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由未参与设计的成员负责,进行刻板印象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信息的编码、识别和筛选过程。定性的研究方法是让首名被试阅读原始材料,其余被试阅读前一被试的材料,然后完成干扰性任务(如利用字母组合单词、绘画任务或者记忆干扰任务等),之后请被试描述刚才所阅读的内容。被试描述采用录音方法,并请多个实验人员采用德尔斐技术进行内容分析,如一致性信息与非一致性信息的辨别工作以及与原文差异的内容分析等。
, 百拇医药
3 系列再生法在刻板印象领域中的进展
系列再生法在新近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不断推进,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其中体现在该方法的使用对刻板印象传递性、稳定性、共享性和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等方面的新近研究证据和研究发现。
3.1关于刻板印象传递性的研究证据
刻板印象是社会群体保持及其改变过程中的表征形式,包含了群体成员的信息一致性,Xu和Griffiths(2010)认为,系列再生法可以解释记忆偏差(memory biases)在文化传递(cultural transmission)中的作用。Kashima和Yeung(2010)也认为,系列再生法有助于调查文化的动态性。事实上,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后,一些研究就开始利用系列再生的方法开展许多工作,其中包括1936年Maxwell的挪威儿童和成年人关于民族性的研究,以及A1lport和Postman在1947年的图片刺激传递研究等。其中,在偏见研究的历史上,Allport和Postman(1947)使用系列再生法展现了美国种族刻板印象中的习俗化过程(conventionalisation progress)。他们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个衣着华丽的黑人男性和一名手拿剃刀的白人男性,在经过了6~7个被试的复述后。剃刀变成了黑人男性手中的武器,这一实验揭示了在美国文化中对黑人群体固有的刻板印象。Haque和Sabir(1975)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通过巴基斯坦学生关于印度士兵的系列再生链,发现在巴基斯坦人刻板印象中的印度是懒惰和无纪律性的。Mesoudi和Whiten(2004)使用系列再生法考察人们知识的常识性问题,比如“去餐馆”代表了由行为脚本(action scripts)所进行的分级系统,所有的脚本目标都包括了等级的水平,脚本可以被分解为一连串的连续性行为,如“去餐馆”的行为脚本就包括走进餐馆、就座、点餐、进食、付款和离开等。他们通过10×4(1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考察了日常生活事件,如去餐馆、起床和购物等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性和传递性。之后,Mesoudi等(2006)研究了文化传递过程中的累积和系统性偏差,调查了日常闲谈对刻板印象传播的影响,通过10×4(1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材料一共3种类型,考察了马基雅维利智力假说(Machiavellian InteIligence Hypothesis)的文化传递性,以及推断文化具有统合性,提出了社会文化在闲谈性氛围中更容易被传递的结论。Mesoudi等(2007,2008)通过系列再生法研究文化传递和文化变异(cultural variation)现象,这是在实验室情境下首次用心理学的方法考察文化心理传递和变异现象的实验。在这些研究中,Mesoudi还将这一方法简称为“传播链法”(the transmission chain method),并强调该方法可以进一步证明刻板印象在传递过程中显现。
, 百拇医药
3.2关于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研究证据
近年来,心理学家用系列再生法研究刻板印象,获得刻板印象稳定性证据。如Bangerter(2000)使用系列再生法考察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通过20×4(20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4名被试)的有关精子和卵子的故事传递,发现在链条末端记忆内容中精子被赋予了积极的角色,而卵子则被赋予了消极的角色。Kashima(2000)的实验考察了个体和集体的记忆,该研究包括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组成5×12(5条系列再生链,每个链条上12名被试,男女各半),故事中涵盖59条语句,包括短语和句子等。6个独立的判断分别列入每一个命题中,每一类别都包含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判断。其中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题目中包括男性性别和女性性别的刻板印象一致性信息(stereotype-consistent,SC)和刻板印象不一致性信息(stereotype-inconsistent,SI)。在研究中,所有内容均予录音。结果显示,系列再生链前端显示出SI信息高于SC信息,而在链条的末端显示出SC信息高于SI信息,而背景信息的传递链没有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刻板印象的稳定存在性。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个体最初的回忆并不能完全预测最后的信息传递的内容,它同时突破了以往单纯强调单际传递信息记忆研究的局限性。
3.3关于刻板印象共享性的研究证据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的特征离不开其共享性的作用,即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传递的刻板印象信息会受到刻板印象社会共享性的影响。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们倾向于保持而非改变自己的刻板印象,其中大量的研究力图去证明这一现象。但其大多关注的是个人头脑中的认知因素对于刻板印象偏差过程的影响,新近的一些研究从交流、沟通和共享视角对刻板印象过程进行探讨。在刻板印象的保持中,已有的研究发现人们在交流中更愿意交流SC信息而不是SI信息,新近的一些研究者则利用系列再生的方法去模仿人际之间的沟通链,发现沟通链上的刻, 百拇医药(管 健 程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