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
第1页 |
第6页 |
参见附件(4393KB,7页)。
1 引言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感知和认识各有不同,这些差异会使人们做出不同的目标选择。未来时间洞察力存在年龄差异(吕厚超,黄希庭,2005;Kastenbaum,1963),一般而言,年轻人知觉到未来时间比较充裕,优先选择以获取知识为目标;而老年人则相反,偏向选择以情绪调节为目标,这在老化过程中尤为明显。有关研究表明(申继亮,陈勃,王大华,2000),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身体素质和一些心理机能,尤其在某些认知能力方面趋于减退,但在情绪方面,并不像认知能力那样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个体这种在身体健康、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下降,而情绪及幸福感却维持在较高水平的矛盾现象被称为“老化的悖论(paradox of aging)”(Carstensen,2007)。个体如何在生理机能存在内在损失的情况下将情绪和幸福感维持在较高水平?他们又怎样感知有限的生命时间?在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简称FTP)改变的情况下,他们又如何调整社会目标及选择社会同伴?对此,Carstensen(1987)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简称SST)提供了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93KB,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