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093316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1年第5期
     为稳定的人格结构的取向有关。有研究者认为,Markus等的研究取向忽视了自我的重要区分维度(onorato&Tnrner,2004)。个人的自我包含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社会自我(黄希庭,2006)。个体自我可能是相对独立的,而关系自我和社会自我却存在强烈的情境依赖性。社会身份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和自我归类理论(self categorizationtheory)对不同层面自我进行了区分。

    2.2 自我归类

    社会身份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一脉相承,自我归类理论由社会身份理论发展而来。两个理论都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会自动地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以获得积极自我评价(positive self evaluation)的标准导向下,进行自我归类,把情境中的人们按照外群体和内群体方式区分开来。与自我存在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他人被知觉为内群体成员,而与自我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他人被知觉为外群体成员,与此同时,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往往和内群体的标准或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个人当下的自我概念,也即身份凸显性,取决于个人在当下情境中的自我归类。
, http://www.100md.com
    具体来说,身份凸显性取决于相对可获得性(relative accessibility)和适宜度(fjt)(Stets&Burke,2000)。相对可获得性反映了个人过去的经验、当前的预期以及当下的动机、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等,这体现了个人在自我分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适宜度更强调情境中刺激的影响。适宜度包含两方面:相对适合和标准适合,相对适合按照对比的原则来确定,比如,情境中某些人更易于被知觉为一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水平小于群体内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平均差异水平,因此,群体分类因为不同的差异水平而凸现出来,不同的个体以群体内差异小于群体间差异的标准被归类到特定群体中去。标准适合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类别与当下具体情境之间的匹配性程度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要以相对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归类,而且还需要与具体的类别标准进行匹配。总的来说,身份凸显性是个人内部状态和外部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身份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对自我概念进行了分层,把自我概念划分为个人身份(personalidentity)和社会身份两个层面(0norato&Turner,2004),个人身份指的是“我(me)”和“非我(notme)”的归类,当情境中的个体与内群体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时,个人身份的属性才凸显出来。社会身份指的是“我们(us)”和“他们(them)”的归类,社会身份凸显性取决于个体把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的比较。个人身份被看作为最低水平的自我分类,当个人身份启动的时候,个体把自身看作为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立体,这时,个体遵循自己而非群体的目标。当个体由个人身份凸显向社会身份凸显转化时,个人身份会被抑制,比如,自我刻板化(self stereotyping)在群体间对个体的影响更大,而在群体内对个体的影响较小。个体在群体间时不再把自己知觉为独特的而是把自己知觉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不再关注“我”而是关注“我们”。社会身份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称这一转变过程为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的过程。去个性化的过程并不代表个体的个人身份丧失,仅仅是自我知觉焦点从个人向社会的转变,Leary(2003)认为,由于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是相互排斥的,所以两者无法同时凸现出来。
, 百拇医药
    2.3 角色身份

    Stryker等人创建的角色身份理论(roleidentity theory)根源于James(1890)的思想,个人的多重自我源于个人在社会中担当的不同角色,整个自我是由不同的身份构成,而这些身份都是与社会结构的具体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自我反映了社会,而社会结构则由个人的身份构建而来。Stryker等(1980)认为,南于社会结构的限制,个人的特定的身份凸显性取决于情境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相关对象,比如,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父母的身份,在爱人面前表现出妻子或丈夫的身份,而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下属的身份。多数的人际交往不是整个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是角色身份与角色身份之间的交往。从根本上说,社会结构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维持或演变,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可以获得也可以放弃一定的角色身份,但是社会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角色身份理论强调角色身份对社会结构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人能动性。不同的角色身份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角色身份线索往往不是单一的,个人的不同角色身份可以同时凸现出来,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凸现出来(Leary,2003)。
, http://www.100md.com
    3、身份凸显性与自我概念整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身份凸显性与自我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自我概念的整合存在紧密的关系。人们总是寻求认识自己,以维持自身作为一个具有跨情境,跨时间一致性的独立实体的主观感受。一些边缘人格障碍病人病因可能是丧失了自我概念整合的能力,也可能徘徊在多种混乱的相互冲突的自我感与完全丧失自我感之间。自我概念的整合对于个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从纵向维度考察。认为自我具有相对稳定性(黄希庭,2006),然而,从横向的维度看,不同情境中个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身份凸显性,而这些不同的身份的内容可能相互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

    自我图式理论认为,工作自我概念体现了自我概念具有延展性的一面,而这种延展性正是由自我概念的稳定性而导致的(Markus&Kunda,1986)。尽管社会身份凸显的时候,个体的自我知觉被认为是“去个性化”的,个体的行为以群体标准作为规范,但是,一些社会身份理论学者同样认为,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是相互融合的。Deaux(1992)发现,社会身份的某些方面也可以以个人的、独特的标准作为规范。因此,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社会身份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她认为,个人身份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自我观点,它弥散于各种社会身份之中,所以,无论是个人身份凸显。还是不同的社会身份的凸显,个体能够始终保持自我的连续性。

    最近Onorato和Turner(2004)的研究结果却又对以上的结论产生质疑,他们首先用人格形容词自我评定结果把被试区分为具有较高独立型人格的被试和具有较高依赖型人格的被试,然后让被试进行主题讨论以启动被试的性别身份,日常生活中,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更独立,而女性比男性更依赖。之后,通过电脑屏幕逐个呈现人格形容词,再次让被试进行自我评定,记录被试的评定结果和反应时。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高独立型人格的女性被试在启动性别身份后,认为自, 百拇医药(吴小勇 杨红升 程蕾 黄希庭)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