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与比较
效度,信度,1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理论基础,2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发展及分类,1自陈式:叙述人格表现的语句,2核检表式:描述人格特质的词汇,3非言语式:了解人格的非言语图片,3不同类型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一致性比较,1形容词核检
陈基越 徐建平 黎红艳 范业鑫,2 路晓兰(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北京 100053)
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是目前评估个体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人格特质时被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人格测验工具, 其理论基础是大五人格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像NEO-PI R、NEO-FFI、BFI等测验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不同文化下使用(Schmitt, Allik, McCrae,& Benet-Martínez, 2007)。近些年来, 许多研究者依据大五人格结构和五因素模型, 相继开发出了多种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中国学者也据此理论编制了中国大五人格测验(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a, 2010b, 2011), 还在检验西方“大五”人格理论的同时, 针对中国人人格特质进行了本土化探索, 开发出了具备中国文化特点的人格测量工具(崔红, 王登峰, 2003; 宋维真, 张建新, 张建平, 张妙清, 梁觉, 1993; 王登峰, 崔红, 2003)。本文旨在回顾并梳理多种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工具,描述它们的编制、特点并进行比较, 让国内的研究者全面地了解当前国内外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总体发展状况, 掌握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完整信息, 为研究和实践中选用人格测验提供依据,为新的人格测验的开发提供借鉴。
1 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理论基础
Goldberg (1981)提出的大五人格结构(Big Five)与Costa和McCrae (1985)提出的人格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 被认为是五因素人格理论产生的标志和人格研究的共识。它们的出现被称为是近几十年来“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它们适用于全人类(John, Angleitner, & Stendorf, 1988)。
大五人格的提出源于人格词汇学的研究(Allport, 1931; Cattell & Eber, 1950; Digman, &Inouye, 1986; Eysenck, 1968; Fiske, 1949; Norman,1963, 1967; Tupes & Christal, 1961)。Goldberg(1981)提出用“大五”人格结构这个概念概括人格的五个基本维度, 即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和文化(Culture), 并编制了相应的特质描述形容词表(trait descriptive adjectives, TDA) (Goldberg, 1990, 199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