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5年第3期
编号:55282
人际感恩: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积极情绪*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6日 2015年第3期
恩惠,特质,1人际感恩的界定,1何为人际感恩,2人际感恩与特质感恩,3人际感恩与负债感,4人际感恩与报恩,2人际感恩的成因,1情境评估:促使人际感恩产生的关键环节,2影响人际感恩产生的因素,2.1受惠者自身特点,2.2双方
     梁宏宇 陈 石 熊红星 孙配贞 李 放 郑 雪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广州 510631) (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昌 330022)(3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徐州 221116)

    往而不来, 非礼也; 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在人际交往中, 恩惠(包括物质与情感等层面)馈赠是社会交换的重要内容(莫斯, 2002)。然而, 当人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接受别人的恩惠时, 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人际感恩(Algoe, Fredrickson, & Gable, 2013)或者负债感(Converse & Fishbach, 2012)等。尽管, 感恩历来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推崇, 甚至在西方享有“美德之父”的美誉(McCullough, Kilpatrick, Emmons, &Larson, 2001)。但是, 由接受恩惠而产生的人际感恩之情, 却在早期得不到研究者们的正视。根据互惠规范理论(Gouldner, 1960), 学者们认为人际感恩的性质与负债感相同, 而功能上仅仅是维持直接互惠行为(Greenberg, 1980; Tesser, Gatewood,& Driver, 1968; Trivers, 1971)。直至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人际感恩才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对其成因与功能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e.g., Algoe, 2012; Algoe et al., 2013;Bartlett, Condon, Cruz, Baumann, & Desteno, 2012;Gordon, Arnette, & Smith, 2011; Gordon, Impett,Kogan, Oveis, & Keltner, 2012; Lambert & Fincham,2011; Sim?o & Seibt, 2014; Wood, Brown, &Maltby, 2011)。了解人际感恩对促进感恩教育, 完善感恩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详述了人际感恩的各类研究, 力求能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人际感恩的界定

    1.1 何为人际感恩

    人际感恩(interpersonal gratitude)是感恩(gratitude)最原始、最朴素的含义。在西方,“gratitude”源自于拉丁文“gratia”与“gratus”, 其中前者意为帮助, 后者意为愉快(Emmons, 2004)。Emmons (2004)首先指出“gratitude”的本质便是人际感恩, 因而他用“gratitude”来指代人际感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1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