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近似数量系统*
精确性,数感,1引言,2近似数量系统的遗传基础,1间接证据,2直接证据,3近似数量系统的神经基础,1对大脑结构正常人的研究,2对大脑损伤人的研究,3视觉皮质的影响,4近似数量系统的干预训练,1教育干预,2短期训练和反馈干预,5小结与展望
李红霞 司继伟 陈泽建 张堂正(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358)
1 引言
近似数量系统(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ANS)是数字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精确数量系统(Precise Number System, PNS)共同解释了人类的基本数感(number sense) (马俊巍, 2012)。数感是接近数量大小的能力, 在人类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就已经拥有(Starr, Libertus, & Brannon, 2013),同儿童的数估计息息相关。潘星宇、俞清怡和苏彦捷(2009)认为数感的心理机制是数表征。数表征是个体对数量的心理理解, Dehaene, Piazza和Cohen (2003)用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来比拟个体的数表征, 即人们对抽象数量和近似数量进行近似表征的系统, 而Halberda和Feigenson(2008)则将该系统称为近似数量系统。目前, 研究者普遍认为, 在人类数量表征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独立的数量表征系统:对1~3或4小数目进行表征的精确数量系统和对3以上大数目进行表征的近似数量系统(章雷钢, 2007)。近似数量系统遵循韦伯定律(Weber’s law), 即两个数距离越大, 反应时越小, 正确率越高。
近似数量系统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 国外针对该领域的研究无论是行为研究还是ERP、fMRI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开始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儿童尤其是有数学困难的儿童和未接受教育的成人进行教育和训练干预来提高其近似数量系统的精确性, 从而改善学习成绩(Piazza, Pica,Izard, Spelke, & Dehahne, 2013), 提高数学能力。国内对近似数量系统的实证和综述研究都非常少,有关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梳理, 着重介绍了近似数量系统的遗传和神经基础,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引导和干预训练。
2 近似数量系统的遗传基础
近几年, 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发展, 从行为遗传角度研究数学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最前沿的课题, 对ANS的研究亦是如此。研究者们试图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来解释ANS的本质。纵观已有对数学能力遗传研究的证据可以看出, 数学能力具有遗传性, 主要体现在动物、婴儿所具有的基本的生物能力如分辨和操作数感的能力, 双生子的遗传相似性, 以及基因缺失病人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的失调、计算障碍等(徐继红,陈平, 周新林, 董奇, 20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13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