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5年第4期
编号:55259
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6日 2015年第4期
杏仁核,负性,1神经质产生的理论假设,2神经质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机制,3神经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机制,4神经质的脑活动机制,1神经质的EEG研究,2神经质的ERP研究,3神经质的脑成像研究,5总结与展望
     黄雅梅 周仁来 吴梦莹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IDG/McGovern脑研究所, 北京 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情绪调节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4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 南京 210023)

    Kotov, Gamez, Schmidt和 Watson (2010)定量分析了175项发表于1980年至2007年间人格特质与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 结果发现, 所有诊断组都是高神经质的。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也因此成为一个临床相关概念且被认为是精神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不少研究发现, 神经质可以预测如重度抑郁症、广泛焦虑症、社交恐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Kotov et al., 2010; Ormel et al., 2013b)。神经质还与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破坏等健康问题有关(Lahey, 2009)。此外, 神经质引起的经济损失超过其他常见的精神障碍(Cuijpers et al., 2010)。因此,探讨神经质的神经生理机制成为近 10多年来人格研究关注的重点, 国内研究者也采用如脑电、电生理技术等来考察这一问题(Huang et al., 2014;丁妮, 丁锦红, 郭德俊, 2007; 吴梦莹 等, 2014),以期明确神经质与精神病理学间的关系。

    1 神经质产生的理论假设

    神经质一语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其现代概念由艾森克等人引进, 不同研究者对神经质的具体定义不同(Ormel et al., 2013a)。如Eysenck和Eysenck (1985)将神经质定义为情绪性的特质, 具体表现为受到刺激时快速唤醒和缓慢抑制情绪的趋势; Costa和 McCrae (1992)将神经质定义为适应不良或者负性情绪性, 与情绪稳定性相反。到了 20世纪 90年代末, 研究者对神经质的核心概念达成共识, 认为神经质的核心是负性情绪体验倾向(Digman, 1997)。

    研究发现, 神经质与更强的情绪反应、更差的情绪感知、情绪应对和情绪体验有关, 表现为与低神经质个体相比, 高神经质个体对刺激尤其是负性事件表现出更强的情绪反应(Canli, 2008);对日常生活事件采用负性视角, 倾向于认为这些事情是威胁性的(Suls & Martin, 2005); 依赖于采用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如烦恼和无效的逃避策略(Lahey, 2009), 继而使得高神经质个体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 如焦虑、抑郁、羞愧、难堪、内疚等(Watson, Clark, & Harkness, 199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