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5年第4期
编号:55260
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6日 2015年第4期
防御机制,移情,潜意识,1引言,2投射性认同的内涵演变,1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2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3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3投射性认同,投射及移情的比较,1投射性认同与投射的比较,2投射性认同与移情的比较,4总
     陈劲骁 陈 巍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 (2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绍兴312000)(3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杭州310028)

    1 引言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发端自Freud的投射(projection) 概念, 后由Klein于1946年正式提出, 近70年以来, 经Bion、Resenfeld和Grotstein等人的发展, 已经成为精神分析乃至其他众多学科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在 Spillius和Shaughnessy (2011)看来, 人们对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的广泛兴趣不仅来自于其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临床价值, 还在于它是人际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相关研究表明, 投射性认同不仅影响领导在决策过程中身份认同感的形成(Petriglieri & Stein, 2012), 也涉及中国文化中夫妻关系的动力情境与夫妻间内隐和外显态度变化,以及具象的内部客体如何结合并形成概念、思想、符号和隐喻等抽象内部客体等问题的应用研究(Shi & Scharff, 2011; Avzaradel, 2011)。然而, 由于投射性认同较其他心理防御机制而言具有更复杂的表现形式, 这决定了它自出生起就饱受争议(Sweet, 2010)。对此甚至有学者声称:“投射性认同产生的争议和其带来的启发一样大”(Buckingham, 2012)。本文拟就投射性认同内涵演变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将其总结为三次重要转向,同时横向比较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异同, 最后对其最新发展态势做出总结和展望。

    2 投射性认同的内涵演变

    投射性认同的内涵演变经历了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 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 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的三次重要转向。投射性认同在一开始只被视为一种婴儿被动消极的防御机制, 后经由 Klein发展而演变为一种婴儿在幻想中与母亲双向互动交流的模式(Spillius, 2011)。而在 Bion(1962)看来, 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存在于婴儿的内心幻想之中, 还是其借由母亲在现实中对其投射内容的接收和容纳而重新建立自身情感和经验的过程。当代分析师则不仅关注存在于母婴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 还对临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投射性认同现象进行了探讨。

    2.1 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

    投射性认同是 Klein晚年引入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成为其追随者的一个研究重点。但早在 Klein之前, Freud (1921)就已经对群体中出现的投射性认同现象进行过相关论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13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