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智力,1引言,2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3成就目标理论主题,4内隐智力理念主题,5内隐理念主题,1从“内隐智力理念”到“内隐自我理念”,2从“内隐自我理念”到丰富的“内隐理念”体系,3对“内隐理念”新的验
李 抗 杨文登(1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渭南 714099) (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州 510006)
1 引言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是当前学界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她从习得性无助研究入手, 基于一系列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 相继提出了归因疗法、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自我理念、内隐理念以及心理模式理论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理论。鉴于她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 2003年, 她成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08年, 荣获唐纳德·坎贝尔职业成就奖(Donald Campbell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2010年, 荣获桑代克职业成就奖(Thorndike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2011年, 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Award);2012年, 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由此可见, 德韦克的成就和影响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深入研读德韦克主要著作的基础上,按其研究领域, 将她从 1973年至今的 40余年的学术成果划分为 4大主题, 分别是: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和内隐理念。在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下, 她发现了归因疗法胜于成功疗法; 在成就目标理论主题下, 她发现了归因差异的动机原因; 在内隐智力理念主题下, 她解释了动机差异的内隐理念原因; 在内隐理念主题下, 她扩大了内隐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我们分析了这4大主题的演变发展路径, 并于文后对其理论及影响进行了相应评价。
2 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心理学由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换的时期, 也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和方法连接、整合的时期。以“挫折和适应”研究领域为例,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从行为主义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和维纳(Bernard Weiner)从认知角度出发, 提出了归因理论。后来, 塞利格曼也引入认知因素, 认为归因存在着乐观和悲观两种形态, 分别构成了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基础。同时, 在临床应用领域, 对如何解决无助儿童的相关问题, 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临床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前者强调对积极行为的强化塑造, 后者强调积极的认知的建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5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