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5年第4期
编号:55270
生命史理论:进化视角下的生命发展观*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6日 2015年第4期
权衡,个体,1引言,2生命史理论,3童年经历和繁衍策略,4对环境线索的感知和利用,5反思与总结
     林镇超 王 燕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 200433)

    1 引言

    以往的人类个体发展学说习惯性地把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视为一种纯粹的生物性过程,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只是把上述生物性过程视为心理发展的基础, 相对忽视了心理因素对生物性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 传统的生物学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个体会按照固定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进行生物性上的发展。例如, 人类婴儿刚出生时非常被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成长期后青春期才会到来, 女性相比于男性会经历较长的后生殖期(亦即停经)。另一方面, 尽管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以生理功能的发展为基础, 从而摆脱了身心二元论的嫌疑, 但是其依然遵循单方向作用的原则思考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而从未系统地考虑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发展的意义。例如,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在探讨儿童经历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时往往只考虑行为层面或心理层面的作用机制(例如, 母亲敏感性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然而, 健康心理学关于心理因素作用于生理因素的研究(Matarazzo, 1980, 1982; Taylor, 1999)却表明,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整体。

    可见, 传统的从个体生命历程角度进行的研究割裂了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支持二者的整体性, 这是现有研究所忽视的最大的认识论上的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领域, 童年经历、择偶、性行为以及父母教养等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研究, 特别是在依恋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尽管依恋理论已经成为人格发展研究、情绪发展研究、亲密关系研究以及其他众多的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性理论框架(Mikulincer & Shaver, 2007; Cassidy &Shaver, 2008), 但是这些研究都共同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 过分关注个体成长的人际环境而忽视客观的物质条件(例如, 父亲工作的稳定性或者家庭居住场所的稳定性), 实证研究早已表明, 后者的个体差异也非常明显且对个体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Belsky, Steinberg, & Draper,1991; Chisholm, 1996a, 1999b; Edgarton, 1992; Foley,1992); 第二, 过分强调依恋对于个体生存(甚至种群的生存)而言的进化意义, 而忽视绝大多数进化理论特别注重的繁衍功能(Belsky, 2007; Belsky et al., 1991; Chisholm, 1996, 1999a, 1999b)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14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