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5年第8期
编号:55193
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6日 2015年第8期
想象,理论,1对话自我理论,1从叙事自我到对话自我,2对话自我理论下自我的心理形成过程,2对话自我理论的相关研究,3对话自我理论的贡献及应用,1对话自我理论的贡献,2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4对话自我的理论缺陷
     吕仁慧 李 明

    (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对话自我理论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下心理学结出的一颗果实。此前科学范式下的研究无可避免地将自我先行对象化和实体化,在实证研究中“自我”作为研究对象成了被统一在主体理性范畴中的一种物(杨锐,2008)。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尤其是叙事方法的兴起,自我研究也在发生一场革命。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汪新建,朱艳丽,2010)。萨宾(Theodore R.Sarbin)提出的叙事自我受到詹姆斯(William James)主-客我二分的影响。詹姆斯将主我(I)和客我(Me)作为构成自我(self)的两个部分,主我(I)等同于能知的我(self as knower或是self as subject),是认识的主体,他以主观的方式来组织和解释经验;客我(Me)等同于所知的我(self as known 或是 self as object),是被经验到的自我(Hermans &Kempen,1993)。叙事视角下,主我(I)像一个作者讲述着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或演员就是客我(Me)(Hermans,2004)。叙事不是固定的——经历的丰富和环境的变迁让个人故事不断重建来保持前后一致性。人所经历的事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每一次情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叙事,每个事件的意义都不可能被最终确定(Hermans &Kempen,1993)。由于叙事的内在特征,自我的本质不限于永恒的、有待展示的东西,而是不断地被改写(施铁如,2005)。

    1 对话自我理论

    1.1 从叙事自我到对话自我

    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提出的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吸取了叙事自我结构中的主-客我框架,并从复调小说(polyphonic novel)理论中汲取灵感,将单一叙事我推至多重对话我。复调小说发源于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对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小说的话语分析,赫尔曼斯借复调小说隐喻说明自我本质(Hermans&Kempen,1993;Hermans,2004):对话自我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多重立场的想象空间,其中存在多个可供主我(I)定位/栖居(posit,populate)的立场或位置(I-position),每个立场都有一个客我(Me)像是演员一样演绎其主我的故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