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的分布式表征及其激活过程*——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探索
特质,语义,1问题与分析,1传统社会认知理论下的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研究,1.1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1.2内隐与外显刻板印象机制探索的两种理论取向,2刻板印象的分布式
贾 磊 祝书荣 张常洁 张庆林(1浙江工业大学心理系, 杭州 310023) (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
1 问题与分析
1.1 传统社会认知理论下的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研究
1.1.1 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
传统社会认知研究将刻板印象视作是联结某个特定群体与其行为特征和特质属性的特殊社会知识。这种社会知识通常以语义形式编码和储存,但却具有极其复杂的图式结构——它既是对群体的特质概括, 具有表征和解释群体范畴的知识属性;也是对群体进行自发社会分类所持有的内在信念,稳定而持久, 一经形成即难以发生改变(Hamilton &Trolier, 1986; Hilton & von Hippel, 1996)。这种复杂的语义图式结构决定了刻板印象激活(stereotyping)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 它既能在特定线索刺激驱动下, 以内隐的语义启动形式自动激活群体与特质行为间的知识联结; 另一方面, 它也能在期望和意图引导下, 以外显的概念驱动形式激活刻板的图式信念并由此做出社会判断。
为了明确个人主观意图与意识水平对刻板印象的调制影响,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根据刻板印象激活方式的差异, 将其分为了两类表现型, 一类是能够被意识内省察觉的外显刻板印象, 另一类则是难以通过意识内省即时觉察的内隐刻板印象。其中, 前者体现的是个体对某一群体持有的社会观念, 它多以语义图式形式表征于概念系统,并以可控的概念驱动形式激活表达于意识层面。而后者指“无法或难以内省辨别, 但却会对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属性判断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痕迹”(Greenwald & Banaji, 1995), 它所体现的是过去经验对于群体认识所施加的潜在影响。相比意识概念化的外显刻板印象, 内隐刻板印象的激活处于前意识水平, 不依赖于特定的目的意图, 无需意识努力, 且过程更为流畅。反映在行为测量上, 外显刻板印象多采用直接外显的概念测量手段, 例如给予对象群体以自由的特质或印象描述(自由反应法), 从特质词表中选出最符合目标群体的特质(Katz-Braly法), 或是呈现对象群体后, 要求判断随后出现的特质词与其是否相符(“分类?确认”任务)。内隐刻板印象则多采用间接性的内隐测量手段, 如序列启动任务、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外在情感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EAST)、Go/Nogo任务、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