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6年第10期
编号:54964
行为经济学中的不平等规避*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2016年第10期
前脑,脑区,意图,1引言,2不平等规避的研究范式,3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1FS-ERC模型,2情绪模型,3意图模型,4社会奖励模型,5小结,4影响因素,1人口统计学变量,1.1年龄,1.2教育背景,1.3文化,2社会距离,3决策时
     徐富明 李 欧 邓 颖 刘程浩 史燕伟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昌 330022)

    1 引言

    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社会公平须体现在“比值相等”上。可以说中外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 追求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共性。经济学家Fehr和Schmidt (1999)首次将这种共性纳入效用函数中, 提出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不平等规避(inequity aversion):在资源分配中人们厌恶收入不平等的分配结果(无论是自己少于还是多于他人), 为了达成平等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Loewenstein, Thompson和 Bazerman (1989)在一项经典研究中较早地证明了不平等规避的存在。研究者要求被试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满意度评价, 这些分配要么是平等的(对手和自己各得500元), 要么有利于对手(对手得 800元, 自己得300元)或是有利于自己(对手得 300元, 自己得800元)。结果发现, 被试对平等分配的满意度要远高于不平等分配, 无论这种不平等是落后还是领先对手。后续行为实验证明, 当分给对手的金钱要多于被试, 并且被试有权通过惩罚(即拒绝分配)而使得双方皆一无所有时, 大多数被试都会选择惩罚(尽管接受意味着仍可获益) (Sanfey, Rilling,Aronson, Nystrom, & Cohen, 2003); 甚至当分给被试的金钱多于对手时, 他们也会主动牺牲一部分“多余收入”去弥补对手的缺额, 最终维持大致平等的分配结果(Fehr, Bernhard, & Rockenbach,2008)。上述研究一起勾勒出不平等规避的理论内涵:在资源分配中, 人们既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又是关心他人收益, 甚至为了惩罚那些破坏平等规范的人而甘愿付出一定代价的“社会人”。

    如果说公平是指投入产出比在纵向和横向比较上的均衡, 那么平等则是人际间的无差异。当环境中不存在额外信息时, 公平在形式上便表现为追求平等。不平等规避也是一个亲社会两难问题, 因为人们需要在自我利益和双方平等之间做出选择。在前述Sanfey等人(2003)以及Fehr等人(2008)的分配情境中, 不平等都是更加“有利可图”的选择。但出于公平考虑的人会抑制自我利益,进而选择更为平等的方案(Ostoji? & Clayton,2013)。所以说不平等规避是人们遵守公平的结果,Fehr和 Schmidt (2006)在总结了相关文献后也指出, 不平等规避属于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理论的研究范畴, 其本质上是公平偏好的重要形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5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