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外语效应及其调节变量: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记分,个体,1引言,2道德外语效应,1道德外语效应的内部机制,2道德外语效应是否稳定存在?,3道德外语效应的调节变量,3研究方法,1文献搜集,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3文献编码,4元分析过程,4研究结果,1异质性检验
朱 麟 刘瑾茹 李 静 刘聪慧·元分析(Meta-Analysis)·
道德外语效应及其调节变量: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朱 麟 刘瑾茹 李 静 刘聪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2)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 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 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 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 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 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 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 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 0.23); 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 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 0.32), 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 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 0.12)不存在外语效应; 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 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 0.27), 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 0.05); 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道德判断, 外语效应, 元分析, 调节作用
1 引言
当个体面临风险决策, 需要在两个描述损失的选项中做出选择时, 会倾向于风险寻求, 选择风险较大的选项; 当个体需要在两个描述收益的选项中做出选择时, 会倾向于风险规避, 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 此现象被称为框架效应(Tversky & Kahneman, 1981); 但是, 当同样的问题用外语呈现时, 相较于母语条件, 被试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框架效应, 即个体的决策偏差降低, 这一现象被称为外语效应(关旭等, 2017; 张诗容, 胡平, 2017; Keysaret al., 2012)。之后, 有研究者在道德判断领域也发现了该效应(Costa et al., 2014)。当我们面临道德两难困境, 例如需要杀死1个“胖子”拯救5个人时, 个体更倾向于无所作为; 但当同一困境也用外语呈现时, 相较于母语条件, 被试更倾向于杀死“胖子”挽救5个人, 即个体决策结果更具有功利性倾向。外语效应在风险决策领域与道德判断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风险决策领域中所呈现的外语材料让个体更倾向于做出理性的判断; 而道德判断领域中所呈现的外语材料让个体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的判断, 有研究专门提出了将道德困境中所展示的外语效应称为“道德外语效应” (Cipolletti et al., 201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3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