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损伤
疗法,个体,量表,1引言,2道德损伤的概念,1道德损伤的缘起,2道德损伤的提出,3道德损伤与PTSD的区别,3道德损伤的机制,4道德损伤的测量,5道德损伤的干预,1适当暴露疗法,2认知加工疗法,3补充和代替医疗——精神关怀,6总结与展望
艾 攀 戴 艳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损伤
艾 攀 戴 艳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成都 610068)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 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 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 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 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 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 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 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道德损伤, 心理学视角, 产生机制, 测量工具, 干预措施
1 引言
古往今来, 战争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暴力与杀戮不仅对士兵造成生理上的创伤, 也在心理上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退役军人最常见的精神障碍(Bergman et al., 2017; Fulton et al., 2015; Steenkamp et al., 2017)。然而在生理与心理创伤之外, 当军人面临道德和伦理上的冲突与挑战时, 还可能引发一种独特的创伤——道德损伤(moral injury)。比如在战争中对无辜的平民造成伤害, 面对受伤的妇女和儿童无法提供帮助等等。这些行为无论是自己实施还是目睹他人实施, 都可能深深违背了他们内心深层的道德信念, 引起强烈的内疚和羞愧, 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Litz et al., 2009)。
这样的创伤也有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其他人群身上, 他们责怪自己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 或是面对病人的痛苦感到内疚。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 医护人员不仅仅在生理层面面临感染, 甚至死亡的风险, 面对众多需要帮助的患者, 他们在心理和道德层面也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过往的研究发现, 在诸如SARS疫情、埃博拉病毒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医护人员的痛苦和精神疾病发生率都明显增加(Chong et al., 2004;Raven et al., 2018)。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医护人员的道德损伤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Mantri et al., 2020;Wang et al., 2020; Hines et al., 202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9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