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观点采择中自我中心性偏差的抑制和归因之争*
抑制性,流利,1引言,2自我中心性偏差的实验范式,1点探测范式,2自身转换任务,3导演任务,4两可数字范式,3自我中心性偏差的影响因素,1线索的生理相似性,2线索的社会相关性,3年龄及个体发展,4东西方文化特征
吴梦慧 谢久书 邓 铸视觉观点采择中自我中心性偏差的抑制和归因之争*
吴梦慧 谢久书 邓 铸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自我中心性偏差, 观点采择, 视觉观点采择, 社会互动, 人际交流
1 引言
视觉观点采择指个体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 以便理解他人“是否看到”和“看到的是什么” (Michelon & Zacks, 2006; Samuel et al., 2019)。视觉观点采择能力作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 是个体理解他人感知体验的认知过程, 是社会互动的起点和前提。在准确推测他人观点时, 个体需要理解不同个体对外界的感知体验截然不同, 同时抑制自身不一致信息的干扰。但是, 个体在视觉观点采择中难免受到自身信息的干扰, 从而错误地采用自身信息去评估他人的体验, 最终导致视觉观点采择偏差。这种由自身信息导致的视觉观点采择偏差被称为自我中心性偏差(Egocentric Bias) (又被称为自我中心偏差或自我中心干扰) (Samuel et al., 2019; Voyer et al., 2017)。这一偏差是导致社会互动失败、人际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 研究者提出了抑制性选择模型(Inhibitive Selection Model)和流利性错误归因(Fluency Misattribution)两种理论解释自我中心性偏差的产生机制(Birch et al., 2017; Frick & Baumeler, 2017; Todd et al., 2016)。Leslie等人(2005)提出抑制性选择模型, 认为在推理他人观点时, 被试需要抑制自己的视角, 处理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冲突。这种抑制性选择与执行功能有关, 特别是与抑制控制有关。在此基础上, 众多研究者进一步指出, 当人们推理他人的观点时, 很难完全忽视或抑制自身观点。并且, 人们通常认为他人和自己持有相同的信息。因此, 人们会用自身的视角去理解他人。但是, 当自己和他人的视角信息不一致时, 这种策略不再适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07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