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全与健康》 > 2005年第4期
编号:11313132
如何从海啸灾难中吸取教训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日 《安全与健康》 2005年第4期
     2004年12月26日,一场暴虐的地震海啸刹那间夺去了印度洋沿岸近20万人的生命,海边的度假胜地和村庄变成了沼泽,美丽的海滩消失殆尽。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是: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和凄厉的哭声……

    在灾难发生整整一个月的时候,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倡仪,中国—东盟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在万变的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无能为力。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能改变未来。人类应该反思:面对灾难,除了计算经济损失和捐款救济之外,我们还应该从灾难中汲取教训,学会生存。

    破坏环境不可取

    当人们正在感叹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破坏力如此巨大时,有关科学家指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许多做法是加重海啸损失的“罪魁祸首”,比如近海修建密集的居住区,破坏能减弱海浪的红树林和珊瑚礁等。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表示,“本来应该是无人区的地区有人居住,这加剧了灾难。”海滩是削弱海啸破坏力的一道屏障。在海滩上,尤其沿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修建居住区,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是违反科学常识的。但是,在这次受灾严重的地区,为了吸引游客,许多国家在海边盖起了密密麻麻的旅馆、饭店,这无疑增大了人们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危险。

    另外,科学家们指出,珊瑚礁以及生长在海岸边浅水地带的红树林,都能减轻海岛受海啸侵袭的程度。当海啸来袭的时候,海浪首先要经过珊瑚礁,会因受到礁石的阻力而降低速度。海浪上岸后经过红树林,速度进一步减小。尽管海浪可能会穿过红树林,但它的威力将减小。在这次特大海啸灾难中,印度泰米尔纳都邦的渔村瑟纳尔索普的172户家庭安然无恙,原因很简单:那里的红树林长得非常茂密。

    可悲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保护这些天然屏障的重要性。在过去的20到30年间,印度洋沿岸的人们大量砍伐海边的红树林,只为了要用海边的浅水地来捕虾、养虾,然后把虾卖到发达国家赚钱。据统计,红树林曾经覆盖了热带和亚热带3/4的海岸线,现在只有一半得以幸存。

    这些现象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为了美化市容、吸引游客,不断地在海边大兴土木,修路、建大批海滨旅游娱乐设施等,还有的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开垦农田、圈海养鱼,这些行为都使沿海的红树林、珊瑚礁等天然屏障不断遭到毁灭性破坏。

    灾害预警不能少

    为什么这次海啸会造成如此惨烈的损失?专家们认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印度洋未建立海啸预警系统。

    据悉,这次海啸灾难发生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监测到可能发生一场9级大地震,本可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护应对,但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途径。从历史来看,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规模如此大的海啸更是非常少,这无形中让整个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灾准备,不健全的预警系统也使许多人错失逃生良机。

    有关专家指出,地震预报难,但海啸预警却相对容易。因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许多,如果预测到海域内有较强地震,就可迅速通过与海面浮标相连的深海传感器,监测大洋底部是否有与海啸有关的各种水文信号,分析确定后,利用波动传递的时间差,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或尽量向高处或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另外,在易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可提前构筑能阻挡海浪的防护设施,以减少损失。

    事实证明,先进的预警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失。例如,1983年5月,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时,因提前预警,仅造成104人死亡和百余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次海啸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官员也承认,若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后及时发出海啸预警,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可能逃脱这场厄运。

    据悉,一个区域性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投入运作。连日来,世界各国的政要以及专家也在纷纷呼吁,应立即建立一套全球海啸预警网络,以便及时预报地震和海啸信息,从而减少这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安全知识不应缺

    灾难发生后,有人称,如果这次海啸发生在夏威夷,就是没有海啸预警,死亡人数也会比环印度洋国家的少。因为在夏威夷,有关海啸的科学知识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程度很高。

    据悉,这次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是有征兆的。海啸到达海岸之前,海水会后撤,类似退潮的情景,不过海水退得更远更快,甚至会在岸边留下一片死鱼。夏威夷的居民知道,看到这种现象千万不能下海捡鱼,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向高处撤离,越快越好。另外,海啸发生时,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时大海排浪很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还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者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另外,在海啸来临前夕,动物的许多反常之举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据有些媒体报道,这次地震海啸之前,斯里兰卡一野生动物公雷锋的许多野生动物察觉到大难临头,纷纷避到高地躲过一劫。大灾之后,动物尸体罕见。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动物的确能够预知一些自然灾害异常气候,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说,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前,狗会狂叫、鸟类会迁徙等。古代人们正是通过动物的反常行为了解到灾难的到来。

    面对大自然提前告诉人们的逃命信息,印度洋沿岸的许多人根本一无所知,毫无防范,因此也带来了无比惨重的伤亡,许多孩子就是跑到岸边捡鱼而被海浪卷入海中的。对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认为,灾难预防要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平时就要注重加强对公民进行的安全科学知识教育,提高人们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这种能力可能就意味着生命。

    “未知”灾害不忽视

    印度洋海啸吞噬了十几万人美好的生命,痛定思痛,重重敲打我们心灵的不仅是生命的转瞬即逝,更有人类面对重大灾难科学防范意识的缺失,以及我们对“意想不到”情况的疏于准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认为,这次灾害提醒了人类要更多的认识灾害的未知。除了地震、火灾、建筑工地坍塌、化学品泄露等已知灾害,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应留意研究新派生出的“未知”灾害。

    2003年非典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从未经历过的非传统、非典型、非对称、非常规的“另类安全”问题正在城市蔓延,其严重性在于人类对它们的规律“未知”。金磊说,研究表明,多数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问题演变而成,从而使不少传统灾害表现出新面孔和新危害。如攻击信息网络既损害城市公众权益,还威胁到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之所以引入非传统安全并非仅仅是为了一个新名词,而在于要以新思维去审视城市安全,使国家安全与城市安全并重,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2004年的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其核心是倡导对灾害要“学习”为先,人类必须学会与威胁人类的各类灾害与事故去抗争,要在灾害中生存。金磊认为,面对不停息的事故与灾难,政府要支持安全、减灾建设,尤其要支持科学家对“未知的”灾害领域的探索,特别应研究一个区域在最大灾害状态下的应急机制及救援机制,真正地按地区安全质量去配置生产与生活。

    事实证明,近年来灾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正变换着形式及频度向人类猛袭。金磊呼吁,联合全球各国开发减灾技术和建立应急机制十分必要,跨国界的自然灾害调查及定期综合分析已势在必行。在我国,研究在安全减灾上还有多少“空白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灾害等等,都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科技工作者的任务。, 百拇医药(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