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好的”患者
年过花甲的李先生在夫人的陪同下前来就诊,我给他诊断为早期前列腺癌,建议入院手术。他听到我的建议后很沮丧,因为夫妻二人退休后正在筹划第一次出国旅游,所有手续都已准备好,近期就要出发。一旦入院,所有的计划都要推迟甚至取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认真权衡和分析了他的疾病特点,同意考虑暂时推迟手术,按计划出游,并且跟他们解释了前列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他的具体病情以及推迟手术的风险等。最终,他俩经过考虑,打消了后顾之忧,决定按原计划出国。1个多月后,旅游回国的李先生入院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并且获得了痊愈。
另外一名门诊患者李阿姨,和张先生年龄相仿,因查体时偶然发现双侧输尿管结石、双肾积水来院就诊。我看了她的全部资料后,强烈建议她立即住院手术取石。但她考虑到自己从来没有任何不适,不相信我对她病情的判断,也怀疑我为她选择施行的是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因此拒绝了立即入院手术取石的建议,转而寻求她一向信赖的中医中药治疗。半年后,李阿姨开始出现少尿、浮肿,因突发急性心功能衰竭等症状来院抢救,最终诊断为长期梗阻导致双肾功能不能恢复,不得不终生接受血液透析。
这是两个真实的病例,看似很极端,但在临床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李先生罹患的是大家谈虎色变的“绝症”——肿瘤,恨不得争分夺秒地去之而后心安,但他最终的结果既做到了尽可能地避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还获得了疗效方面最大程度的收益,可谓“举重若轻”,其原因正是基于医生对患者的准确评估与真诚交流,患者对医生意见的完全尊重与信赖、对疾病的坦然应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李阿姨患的是目前临床常见多发、治疗技术成熟、处理手段简单微创的结石症,但不幸的是她对医生心存疑虑,她的观念中存有很多过度诊治、不良医生的偏见,加上自己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痛惜的后果。
和人的性格一样,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脾性”,有些疾病(例如前列腺癌)的病程比较漫长,往往在人体内“蛰伏”多年,甚至终生都不会危及生命。对这类疾病,就要根据临床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分析,如果预计疾病的发展可能导致损害,则积极治疗;如果疾病的发展趋势有可能比较温和,那么可以选择较为保守、风险小的方案,甚至定期监测、暂时不予治疗,一旦肿瘤有进展的苗头才开始干预。如果将这些疾病都作为“心腹之患”,给予积极治疗,必定导致很多过度行为,“杀敌”与“自伤”并举。而与之相反,生活中很多貌似“无害”的疾病,虽然没有不适症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症,却往往潜伏很大的危害。如果不予重视,有可能“养虎遗患”,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因为寄希望于偏方而演变成肾功能衰竭、前列腺肥大病人由于恐惧手术治疗导致上尿路严重并发症,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患者有各自的特点,医患双方对于疾病轻重存在不同判断和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风险(失败率、死亡率等)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对于疾病治疗的远期效果(治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等)有不同的预期。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往往并不是单纯由医生从病情和经验等专业角度进行判定,而是基于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相互交流、权衡之后的最终选择,这一点在我国尤为显著。因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医生对患者及家属的态度与期望值的感受等都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选择规范、可信赖的医疗机构,从专业医生那里获得专业指导和建议,对于不了解的医学领域不妄加评判和指点,对专业人士(医生)对病情的解释与判断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医学的局限性保有客观的了解,从而获得对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准确判断和预计,这才是作为一名“好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应持有的科学和理智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取真实客观的病情评估,在给医生以信任和信心的同时,得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信息。, http://www.100md.com(徐涛)
另外一名门诊患者李阿姨,和张先生年龄相仿,因查体时偶然发现双侧输尿管结石、双肾积水来院就诊。我看了她的全部资料后,强烈建议她立即住院手术取石。但她考虑到自己从来没有任何不适,不相信我对她病情的判断,也怀疑我为她选择施行的是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因此拒绝了立即入院手术取石的建议,转而寻求她一向信赖的中医中药治疗。半年后,李阿姨开始出现少尿、浮肿,因突发急性心功能衰竭等症状来院抢救,最终诊断为长期梗阻导致双肾功能不能恢复,不得不终生接受血液透析。
这是两个真实的病例,看似很极端,但在临床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李先生罹患的是大家谈虎色变的“绝症”——肿瘤,恨不得争分夺秒地去之而后心安,但他最终的结果既做到了尽可能地避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还获得了疗效方面最大程度的收益,可谓“举重若轻”,其原因正是基于医生对患者的准确评估与真诚交流,患者对医生意见的完全尊重与信赖、对疾病的坦然应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李阿姨患的是目前临床常见多发、治疗技术成熟、处理手段简单微创的结石症,但不幸的是她对医生心存疑虑,她的观念中存有很多过度诊治、不良医生的偏见,加上自己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错误估计,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痛惜的后果。
和人的性格一样,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脾性”,有些疾病(例如前列腺癌)的病程比较漫长,往往在人体内“蛰伏”多年,甚至终生都不会危及生命。对这类疾病,就要根据临床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分析,如果预计疾病的发展可能导致损害,则积极治疗;如果疾病的发展趋势有可能比较温和,那么可以选择较为保守、风险小的方案,甚至定期监测、暂时不予治疗,一旦肿瘤有进展的苗头才开始干预。如果将这些疾病都作为“心腹之患”,给予积极治疗,必定导致很多过度行为,“杀敌”与“自伤”并举。而与之相反,生活中很多貌似“无害”的疾病,虽然没有不适症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症,却往往潜伏很大的危害。如果不予重视,有可能“养虎遗患”,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因为寄希望于偏方而演变成肾功能衰竭、前列腺肥大病人由于恐惧手术治疗导致上尿路严重并发症,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患者有各自的特点,医患双方对于疾病轻重存在不同判断和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风险(失败率、死亡率等)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对于疾病治疗的远期效果(治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等)有不同的预期。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往往并不是单纯由医生从病情和经验等专业角度进行判定,而是基于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相互交流、权衡之后的最终选择,这一点在我国尤为显著。因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医生对患者及家属的态度与期望值的感受等都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选择规范、可信赖的医疗机构,从专业医生那里获得专业指导和建议,对于不了解的医学领域不妄加评判和指点,对专业人士(医生)对病情的解释与判断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医学的局限性保有客观的了解,从而获得对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准确判断和预计,这才是作为一名“好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应持有的科学和理智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取真实客观的病情评估,在给医生以信任和信心的同时,得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信息。, http://www.100md.com(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