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9年第14期
编号:419799
宾川散板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23日 家庭医药 2019年第14期
咖啡,村庄,遥远的朱苦拉,倚山望江的力湾坪
     ●刘绍良

    责任编辑:彭琼瑶

    投稿邮箱:qyao724@163.com

    遥远的朱苦拉

    一首《圣母玛利亚》的歌曲,把一百多年前的传奇故事拉到了眼前,让我感到真实可信、生动亲切。同时,也似乎看见了岁月深处的法国传教士顾斯麦的身影,他的笑容和教堂里传教的情景。因为,我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正坐在朱苦拉古老教堂的石阶上。歌者是请来向我们介绍顾斯麦教士和一株咖啡苗故事的彝人老者,姓李,90岁高龄。在他到来之前,我已和一位76岁的同样姓李的彝人老者在交谈了,但他年纪轻些,只记得在1951年结束传教活动之前,在教堂里接受过天主教教义和汉语的学习。因此他说:1952年我到离此十余里的罗西村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学校,读到初中毕业,在这里算是知识分子了。

    90岁的老者坐下之后,我发觉他更不善于用汉语交流,幸好,同行的纳张元教授原籍是离此不远的本地人,彝族,几句对话之后,老者便在胸前划了个十字,用汉语唱起了《圣母玛利亚》。他的嗓音已经喑哑,眼睛已经浑浊,但神情恭敬而专注,目光凝视着远方。

    朱苦拉是一个在大山深处、渔泡江边的小小彝村,地处宾川县城东部约一百公里,大理、丽江、楚雄的三地州交界处。我们前往,就因为一株115年前的被誉为中国咖啡活化石的咖啡苗,以及能在今天亲口品尝的一杯咖啡。在接触两位老人之前,我已经间接地知道一些朱苦拉的情况了。几年前,很有幸读到了纳教授的散文《教堂作证》。文中,他用简练、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地讲述了传教士与一株咖啡苗的故事,以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由一株咖啡苗成长为宾川县的名片产业的过程。因此,在世事变迁中,今天的朱苦拉,肯定不再是过去的朱苦拉了。在村口,我们一行二十余人,都兴致极高地在中国第一咖啡村的石刻牌坊下合影,东道主宾川县文联及宾川的作家们,当然为宾川拥有这样的殊荣而自豪。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在有一条大江的岸边山村里,一百年前,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与世隔绝的非常闭塞、落后,生活物质严重匮乏,民智普遍愚昧的时代,而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却不辞艰辛、不怕危险地把教堂建盖在这些山村里,他们与本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生活习俗相异,却能立足传教,进而把根扎了下去,这已成为一段客观的历史,同样地,教堂作证。不同的是,我在怒江边、澜沧江边见过的教堂,风格都有点欧式和洋气。朱苦拉脚下的渔泡江,再往北三五十里就进入金沙江了,同属金沙江流域,但它的风格却是中式的,土木结构,瓦顶,也属明清风格,但远不如古镇古城里的明清建筑庄重富丽。

    为了推测教堂建筑风格的不同,只好重复纳教授及其他文章讲过的故事:18世纪末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8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