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的发明
听诊器自1817年3月8日应用于临床以来,虽外形及传音方式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可用于收集和放大从心脏、肺部、动脉、静脉和其他内脏器官处发出的声音,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用具。
直接听诊缺点多
在中国,自古就有“望闻问切”。大夫替患者诊断病情时,会使用到诸如切脉、摸骨等方法。不过,古人思想保守,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为年轻女子看病时,老医师会使出红绳隔空切脉的特技,这也避免与大家闺秀的直接接触。而在西方,同样有着一套“视触叩听”的诊断手法。只不过,医生和患者间的接触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提出应用“直接听诊法”来评估患者病情。说白了,此法就是医生将耳朵直接贴于患者的胸膛探听胸腔内各脏器的活动情况。尽管这种方法有诸多缺点,如遇到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患者时,这样的检查对医患双方来讲都是十分尴尬的事;且此法用在肥胖患者身上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一无所获。但由于条件所限,两千多年来它一直被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沿用,直到1816年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