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42900
漫话冬泳与“冬藏”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2年第1期
     按照传统的顺时养生观念,到了冬季就应该“冬藏”。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冰天雪地里,不藏着捂着,反而脱去衣物,赤条条地下水游泳,是为“冬泳”,还乐此不疲,还说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那么,“冬藏”和冬

    泳之间,是不是有矛盾呢?到了冬天,应该“冬藏”,还是冬泳?

    随着城乡健身设施的逐步改善和群众文化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一年四季坚持游泳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冬泳并非泛指冬季游泳,而是冬天在户外水域、自然水温下的游泳活动。

    众所周知,空气浴、水浴和日光浴对人体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户外游泳集“三浴”于一身,非其他健身方式所能比拟,因此深受人们青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四季气候差异悬殊。一到冬天,且不论滴水成冰的北方,即使难见雪飘的许多南方省市,能坚持户外游泳者也必须有相当的勇气和毅力。因而,冬泳者的身影,往往成为寒风里的一道风景线,吸引无数眼球,也激发了很多人的感触与思考——这项运动利弊如何?

    冬泳强身明显,减肥不易

    要说冬泳的好处,离不开游泳的基本特点。

    人在水中活动,必然受到水的阻力、浮力和压力,还会感受水的温度。游泳时,为了克服水的阻力和充分利用其反作用力及浮力,人体基本上都采用平卧于水中的姿势,头颈、躯干与四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如此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都得到锻炼,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并改善身体的灵巧和协调性。水的压力以及游进过程中特有的吸、憋、吐气特点,对提高泳者的呼吸系统功能非常有效。水的浮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体支撑器官的负担,只要动作基本合理,游泳中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低。某些腰椎间盘或下肢关节病患者,从事其他运动有困难,而游泳时却感到负担较轻,并有助于康复。

    对游泳者来说,水温则是一柄“双刃剑”,既加大体内能量的消耗,又不利于多余脂肪的减少。不论何时何地游泳,水温都大大低于体温,人在游泳时消耗的不仅是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还包括水的导热性所吸收的人体热量,所以人都在游泳后一般会食欲大增。然而,正是由于水温低于体温,为了提高“御寒”能力和趋于内外平衡,皮下脂肪层会自然增厚,体重难免有些增加。脂肪增长的程度,与水温呈反比,与在水中持续的时间呈正比。冬泳者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不易感冒,同时也往往皮下脂肪较丰厚。可见,冬泳强身明显,减肥不易,要减肥者可不要选择这项运动。

    与一般游泳相比,冬泳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头部位置通常较高,基本保持在水面之上,并尽量不潜水。否则冰凉的水会对眼、耳、鼻、喉等器官刺激较大,引起不适。

    冬泳的距离(或持续时间),除了个人特点之外,关键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越低,越不宜长游。特别在“凿冰戏水”的条件下,每次水中游动不宜超过10分钟。上岸后,要用干毛巾反复全身擦拭,直到皮肤发红,促进血液循环。

    “冬藏”并非消极躲避低温

    所谓“冬藏”,系中医养生理论的一种说法,主张人体活动与自然界变化一致,就像种植农作物那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本意主要强调“顺时养生”法则,即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这无疑是有道理的。然而,切不可将“冬藏”理解为冬眠或冬歇。

    古今中外,任何养生主张都必须经受理论推敲和实践验证。真正站稳脚跟,为大众认可接受的养生法则,均未偏离“动静结合,适度运动”的主线。因此,不论冬泳抑或其他运动方式,都与“冬藏”不存在针锋相对的矛盾。

    传统养生提倡的冬季“宜藏不宜泄”,关键在于注意保温,避免风寒侵身,不等于消极躲避低温。中医理论的精髓在于辩证,讲究从整体大局考虑问题,强调养生之首为养心。冬泳健身之功效,也不外乎身心得到锻炼提高。长期冬泳者普遍反映,御寒能力和免疫力提高的同时,工作与生活造成的精神压力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据调查,冬泳爱好者中,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工作的人和中年以上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特点:不仅是勇敢者的运动,更对自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坚持冬泳并受益的群体,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出许多经验,譬如“游阳不游阴,游雪不游风,游雨不游雾,游清不游混”,精辟又客观。同时,非常重视循序渐进,告诫新手必须从秋季入门,并贵在坚持。

    当然,世间绝无适合所有人的锻炼方式,冬泳也不例外。概括而言,儿童与70岁以上的老人,慎练冬泳;有较严重器质性病患(如冠心病、肝炎、肺结核、中耳炎等)不宜冬泳;患传染性皮肤病者,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不应下水。, 百拇医药(白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