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观“芦花飞雪”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在这秋月下的芦田;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徐志摩描绘西溪芦苇的诗句,画面富有乡野迷人气息,让人遐思翩翩。
每年霜降一过,一簇簇顶在枝头的芦花绽放,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潮涌般涌向天际,用一种特有的气势给人们留下深深震撼。那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那情景,是一幅流动的画,是一首优美的诗,让人如痴如醉。
一曲溪流,一曲烟
西溪湿地的芦花,全部是在岁月中自生自灭、顽强存活下来的,它们呈现的是秋天纯天然的美。360亩的芦苇,分布在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中,其间还穿插着众多的港汊和鱼塘,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观赏芦花最佳方法是泛舟游览。一叶扁舟沿水路缓缓前行,穿梭在芦田间,别有一番情趣。其次就是到位于湿地最中心的水域秋雪庵,登高远眺芦荡胜景,全方位体验芦花之美。
乘坐一叶吱吱呀呀的摇橹船,穿过微澜粼粼的水面与茂盛的芦苇,朝蒹葭深处荡去,便到了久负盛名的秋雪庵。秋雪庵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因在孤岛之上,四面皆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花时如雪,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陈继儒便取唐人诗句“秋雪濛钓船”的意境,题名“秋雪庵”。自宋而元、明,屡有兴废。清南浔商贾周庆云重建大殿三楹及弹指楼,复以旧制,并增三楹置为“两浙词人祠堂”,奉祀唐代张志和以后至近代的词人1044人,是体现西溪人文积淀的重要场所,被誉为“词人圣地”。现在,庵院恢复一新,按原图原貌原址建造了二层民居式建筑,粉墙黛瓦,山墙高耸,草木扶疏,廊檐低回,俨然又是一处清静幽雅的妙境。
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登上秋雪庵二楼,举目四眺,千顷蒹葭十里洲,整座小岛几乎全部被芦花包围,大风起时,犹如雪花满滩,水波弥漫,上下一色,真可谓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美得像一个梦境。明代吴本泰将秋雪庵的风景概括为“秋雪八景”,即仙岛荡、幔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詹匐篱、护生堤、弹指楼。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秋雪庵,留下许多诗词墨宝。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中曾这样记载:“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以散文见长的现代作家郁达夫也说:“赏芦花最好的季节是阴历十月,到时芦花全面泛白,若在月光下赏芦花,更为出色。”
荡舟在秋雪庵周邊的水道上,船桨拍打着水面,惊起嬉戏在浅滩的一群白鷺。信手捋下一枝芦花,触摸细碎的芦花花絮,有一股暖暖的触感滑过皮肤,轻柔似棉,温润如玉。
黄昏迫近,向芦苇更深处漫溯,远远地瞥见一列南飞的秋雁,整齐地排成行,鸣叫着越过芦苇荡。风过来了,苇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白绒绒的芦花犹如海面突起波涛,翻卷着层层白色细浪。夕阳碎银似地撒在这片摇荡的花海里。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地随着芦絮舞动起来,整个身心刹那沉浸在“渔舟向晚泊,隔岸荻花齐”的美妙意境之中……
(摘自《旅游》)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