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精神内科 > 精神分裂症
编号:13685784
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今日健康》 20145
     【摘 要】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名门诊精神分裂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并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干预组实施为期半年的心理干预。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AS和SDS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干预后, 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比一般人差,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家属 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24-01

    精神疾病作为一种严重的生活事件,给患者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使患者家属产生许多不良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也会降低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临床工作中,本文对患者家属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部取药,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家属100名。其中男50名,女50名。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3.50±12.67岁,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26±7.67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1],焦虑自评量表(SAS)[2]对两组患者家属入院时、6周后各评定1次,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2]对研究组患者家属入院时、干预6周后各评定1次,由专门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进行效果评定。

    1.2.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医院常规例行方式与患者家属接触,研究组针对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每周1次,每次20~30min,采取个别指导、小组讨论、集体宣教相结合,以同情、支持、劝告、解释、评论等方式。具体方法:①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心理健康活动3种形式进行干预;②通过健康宣教手册,健康知识授课等方式由心理医生、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进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③个体心理健康教育,在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基础上,根据每个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具体施教计划,它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内容具体;④小组讨论,因家属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及疾病背景,以一个患者的疾病或家属的心理问题为中心,组织参与者进行讨论,使大家在讨论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护士最后以总结发言的形式强化教育效果;⑤采取科学的宣教形式,护士在向家属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知识有机地结合在疾病的健康知识中,如:精神分裂症常见的一些症状表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家庭护理技能,应对方式和技巧等。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

    2.2 心理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的比较。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与国内众多研究[3-5]结果相一致。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病情多迁延,复发率、致残率高,大多数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和支持。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属朝夕相处,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及冲动、毁物、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使家属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3.2 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实施护理干预

    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和护理时,还有重视对家属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评估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家属的负性情绪,为家属提供有利病情的信息,减轻家属的失控感,帮助家属广泛地寻求社会支持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半年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较心理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SAS, 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计划地向患者家属讲解精神卫生知识可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家属不再因无知而产生烦恼和羞耻感,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改善情绪状态。另外,家属通过接受心理干预,提高了家属解决日常问题、获得社会支持、与他人交流、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等能力。增强了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以较为平和、积极地心态面对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纠正了不良情绪,保持了心理内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向东,王希,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235-238.

    [2]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M](修订版).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45.

    [3]王刚平,颉 瑞,王华永.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精神杂志, 2003, 16(1): 34.

    [4]周 珍,穆 湘,徐瑞珍. 68例开放管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 8(3): 206 -207.

    [5]吴 强,李艳红,连 平.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 8(6): 465 -466., 百拇医药(李姬)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精神内科 > 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