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首诊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摘 要】 目的:通过对50例首次2型糖尿病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疏导。达到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存质量。方法:根据首次2型糖尿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的护理中,除了注意饮食和药物的治疗外,还应重视心理护理。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理疏导
2型糖尿病是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常见代谢性质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病人由于对本病知识缺乏了解,或经济困难,或生活工作不便等原因,首诊时病情已比较严重,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如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现就我院自2014年1月—12月的60例首次乙型糖尿病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其进行的心理疏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共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34—82岁,平均58岁;农村户口42例,城镇户口18例;病程10天—3年不等,有典型症状35例,无典型症状25例:入院时否认心理15例,占25%;焦虑忧郁心理20例,占33.3%,接受心理25例,占41.7%;出院是焦虑忧郁心理10例,占16.7%,接受者心理50例,占53.3%。
2 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否认相当数量的病人早期无典型症状,而是在体检或看其他疾病时查血糖被诊断患2型糖尿病,因此首先从心理上否认,无家族者这种心理尤甚。他们怀有侥幸心理,怀疑测出的血糖值的准确性,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照样该吃什么吃什么,既不吃药也不控制饮食从而就拖延了病情。
2.2 焦虑或忧郁当医生郑重告诉病人已明确诊断并强调此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时,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刺激。随着病情的发展,加上不菲的治疗费用,以及担心以后生活和工作不便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心理上难免产生一定的压力。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增加。表现为沉默寡言,对身外事不感兴趣,吃不下,睡不好,忧心忡忡,有时又表现为小气,焦躁易怒,从而影响治疗。
2.3 接受有家族史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容易接受患病的事实,其余病人当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后抵触心理也逐渐化为接受。表现为向医护人员寻根问底,上网查看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或者向病友取经,急切盼望把病马上治好。
3 心理疏导目的
当病人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时,否认、焦虑或忧郁、接受都是一种正常心理反映,往往反复交替表现。这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有关。为了使病人尽快从患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达到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显得尤其重要,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因为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4 心理疏导
4.1 糖尿病教育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因人施教,采用个别谈心,集体交流或讲座的形式,针对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的做以下工作:(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2型糖尿病的基本常识,发给病人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2)强调早期坚持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饮食治疗单,提高病人的认知以及自我保健意识,防止不良行为和情绪,选择健康生活方式。(3)针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消除用胰岛素会上瘾的错误认识。(4)帮助病人正确理解治疗应“七分靠药物,三分靠自己”的道理。
4.2 信心疗法血糖控制能否平稳、疾病康复的快慢,愈后的好坏,同其情绪、信心密切相关,自信具有药物无法相比的治疗作用,所以在平时应热情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多使用礼貌性安慰性解释性语言,在精神上支持,并向病人介绍病情控制满意的病友,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从而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充满自信地接受现实,树立长期于2型糖尿病做斗争的决心。
4.3 体育锻炼告诉患者体育锻炼也是降低血糖的一种治疗手段,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尽可能在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
4.4 医护、亲友的关怀:不仅心理因素影响血糖,而亲友、医护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他们不仅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而且对家人的态度也很敏感,很在意。这就需要家人、亲人、医护人员对其关心爱护,使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家人也正在体验,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不幸,从而放下包袱,做到安心治疗,早日康复。
4.5 出院指导告知病人出院后可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咨询,使其在院外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做到对病情进行自我监测。
5 体会
通过对60例乙型糖尿病进行心理疏导,病人易于接受治疗事实,情绪趋于稳定,对病情的基本常识有一定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血糖控制平稳。病情恢复较快,住院天数缩短,节约了经济支出,病人满意程度高,医院也从中获得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对首诊2型糖尿病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 百拇医药(杨梅)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理疏导
2型糖尿病是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常见代谢性质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病人由于对本病知识缺乏了解,或经济困难,或生活工作不便等原因,首诊时病情已比较严重,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如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现就我院自2014年1月—12月的60例首次乙型糖尿病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其进行的心理疏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共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34—82岁,平均58岁;农村户口42例,城镇户口18例;病程10天—3年不等,有典型症状35例,无典型症状25例:入院时否认心理15例,占25%;焦虑忧郁心理20例,占33.3%,接受心理25例,占41.7%;出院是焦虑忧郁心理10例,占16.7%,接受者心理50例,占53.3%。
2 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否认相当数量的病人早期无典型症状,而是在体检或看其他疾病时查血糖被诊断患2型糖尿病,因此首先从心理上否认,无家族者这种心理尤甚。他们怀有侥幸心理,怀疑测出的血糖值的准确性,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照样该吃什么吃什么,既不吃药也不控制饮食从而就拖延了病情。
2.2 焦虑或忧郁当医生郑重告诉病人已明确诊断并强调此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时,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很强的刺激。随着病情的发展,加上不菲的治疗费用,以及担心以后生活和工作不便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心理上难免产生一定的压力。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增加。表现为沉默寡言,对身外事不感兴趣,吃不下,睡不好,忧心忡忡,有时又表现为小气,焦躁易怒,从而影响治疗。
2.3 接受有家族史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容易接受患病的事实,其余病人当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后抵触心理也逐渐化为接受。表现为向医护人员寻根问底,上网查看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或者向病友取经,急切盼望把病马上治好。
3 心理疏导目的
当病人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时,否认、焦虑或忧郁、接受都是一种正常心理反映,往往反复交替表现。这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有关。为了使病人尽快从患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达到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显得尤其重要,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因为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4 心理疏导
4.1 糖尿病教育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因人施教,采用个别谈心,集体交流或讲座的形式,针对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的做以下工作:(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2型糖尿病的基本常识,发给病人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2)强调早期坚持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饮食治疗单,提高病人的认知以及自我保健意识,防止不良行为和情绪,选择健康生活方式。(3)针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消除用胰岛素会上瘾的错误认识。(4)帮助病人正确理解治疗应“七分靠药物,三分靠自己”的道理。
4.2 信心疗法血糖控制能否平稳、疾病康复的快慢,愈后的好坏,同其情绪、信心密切相关,自信具有药物无法相比的治疗作用,所以在平时应热情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多使用礼貌性安慰性解释性语言,在精神上支持,并向病人介绍病情控制满意的病友,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从而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充满自信地接受现实,树立长期于2型糖尿病做斗争的决心。
4.3 体育锻炼告诉患者体育锻炼也是降低血糖的一种治疗手段,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尽可能在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
4.4 医护、亲友的关怀:不仅心理因素影响血糖,而亲友、医护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他们不仅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而且对家人的态度也很敏感,很在意。这就需要家人、亲人、医护人员对其关心爱护,使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家人也正在体验,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不幸,从而放下包袱,做到安心治疗,早日康复。
4.5 出院指导告知病人出院后可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咨询,使其在院外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做到对病情进行自我监测。
5 体会
通过对60例乙型糖尿病进行心理疏导,病人易于接受治疗事实,情绪趋于稳定,对病情的基本常识有一定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血糖控制平稳。病情恢复较快,住院天数缩短,节约了经济支出,病人满意程度高,医院也从中获得了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对首诊2型糖尿病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 百拇医药(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