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今日健康》 > 2015年第7期
编号:12842841
X线CT及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日 《今日健康》 2015年第7期
     【摘 要】 目的:分析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收治的痛风关节炎患者66例,男62例,女4例,对患病关节分别进行X线、CT及MRI检查,观察组患病关节软组织和骨内痛风石、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情况,对比三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痛风性关节炎损害病变征象的检出率。结果:X线检查对软组织肿胀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于CT、MRI检查(P<0.05),CT软组织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MRI检查(P<0.05);MRI对关节积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肿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CT检查(P<0.05);X线及CT检查均未检出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结论:MRI可对痛风性关节炎做出诊断,检出率优于X线及CT检查。

    【关键词】 X线CT及MRI 痛风性关节炎 诊断价值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GA)逐渐成为较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之一。因此,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抑制痛风性关节炎病程进展意义重大。目前,临床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筛查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有X线、CT及MRI等。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收治的痛风关节炎患者66例,男62例,女4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8.7±2.3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6.3±2.1年,本组患者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0年提出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血尿酸值223.1~733.8μmoL/L,平均467.4±20.5μmoL/L。本次共检查患病关节108个,1个关节患病50例,2个关节患病8例,3个以上关节患病8例;其中踝关节32个,踝下关节32个,膝关节16个,第一跖趾关节28个。

    2.方法

    对所有患病关节分别行X线、CT、MRI检查,X线检查采用PhilipSDR系统进行摄片,受检关节均行正、侧位片拍摄,足部关节、踝关节拍摄条件为55Kv、6.24mAs和19.93ms,膝关节拍摄条件为66Kv、8.98mAs和23ms。CT检查在飞利浦Brilliancel6排CT机下完成扫描,采用相关工作站进行后期数据处理。MRI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1.5TIntera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常规进行平扫及加强扫描[1]。

    3.结果判定

    所有检查图像均由本科两位高年资医师进行结果判定,分别评价患病关节是否存在软组织及骨内痛风石、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

    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X线检查对软组织肿胀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于CT、MRI检查(P<0.05),CT软组织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MRI检查(P<0.05);MRI对关节积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肿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CT检查(P<0.05);三种检查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X线及CT检查均未检出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

    三、讨论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而导致的全身性疾患,以高尿酸血症和反复发作的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为特点。痛风性关节炎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的手足小关节,但近年来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的痛风性关节炎并不少见,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考虑与患者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潮湿寒冷、食用海鲜或动物内脏、饮酒是其诱发因素。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大多数痛风患者的最初临床表现,急性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持续数天可自然缓解,进入间歇期。多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引起关节骨质侵蚀、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进入慢性痛风石痛风期,逐步累及多个关节并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畸形[2]。

    痛风性关节炎的最终确诊需依据临床表现、化验及病理学检查,但影像学对诊断的价值越来越大。病理学上尿酸盐常沉着于软骨、韧带、滑膜囊及皮下组织,产生慢性异物炎性反应,周围被上皮细胞、巨核细胞、分叶核细胞包围,形成异物结节即痛风结节,为其特征性病变。痛风结节对邻近骨质产生压迫和侵蚀,一般先发生于无软骨覆盖的“裸区”。早期呈浅弧状压迹或小圆形骨质缺损,进一步发展呈不规则或分叶状,骨松质受侵后骨质边缘翘起,即所谓“悬挂边缘征”。此外,尿酸盐可导致软骨退变及血管翳形成、骨膜增厚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大量痛风石使骨端关节广泛破坏,甚至融合成蜂窝状,内部斑点状钙化,软骨破坏、骨质局部增生及关节面小骨形成,导致关节间隙显著变窄或消失,最终导致关节强直。

    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是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骨质、软骨、滑囊和关节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亦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以踝关节与足部关节多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多于夜间发病,受累关节疼痛剧痛,关节红、肿、热、压痛,患者可伴发热、头痛、全身无力等症状,发病可持续3~11d,过劳、暴食、饮酒、着凉、精神紧张、手术刺激均可成为发作诱因[3]。

    痛风性关节炎的间歇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渐转成慢性关节炎;急性发病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约11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形、运动受限。30%左右病人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晚期有高血压、肾和脑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少数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痛风性关节炎可根据临床表现、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但完全确诊要由滑膜或关节液查到尿酸盐结晶。早期临床常用X线检查来评价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的病变程度,但X线检查敏感性较低,检查阳性关节时,病情多已进展至晚期;随着影像学技术及设备的快速发展,CT及MRI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体现了巨大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检查示软组织肿胀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于CT、MRI检查(P<0.05),CT软组织及骨内痛风石检出率显著低于MRI检查(P<0.05);MRI对关节积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肿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CT检查(P<0.05);三种检查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X线及CT检查均未检出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表明MRI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关节征象做出准确评价,且检出率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永高,吕梁.痛风性关节炎的比较影像学诊断[J].当代医学,2013(07):110-111.

    [2]俞咏梅,徐亮,张锡龙,陈基明.X线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05):404-407.

    [3]饶咏梅,刘琳,李美荣.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11):297-298., 百拇医药(姜警峰 高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