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今日健康》 > 2016年第4期
编号:12875940
代谢综合征研究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今日健康》 2016年第4期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这些危险因子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2],目前MS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渐上升趋势,美国第三次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 Ⅲ1988-1994年)中20岁以上成年人MS患病率为29.2%,而NHANES 1999-20006上升至34.2% [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MS的患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疾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人们在 MS的发病原因、机制和防治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MS的定义和发展

    随着1988年Reaven将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和高血压称为“X综合症”,并把胰岛素抵抗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4],此后MS慢慢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相关疾病防治和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推荐采用“代谢和综合征”的定义代替以往的“X综合症”(syndrome-X)”、“死亡四重奏”(deadly quartet)、“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等概念,并首次提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之后便开始不断地有不同的学术机构提出新的MS的诊断标准,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根据中国人的肥胖特点采用体重指数(BMI)为MS的前提,并结合中国人常用的临床监测指标情况,提出国人的MS诊断标准(CDS.2004)[6]。

    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了国际学术界第一个MS的全球定义,明确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采用种族特异性的腰围作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7]。201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在“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中根据我国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2007年IDF提出的儿童代谢综合征标准为框架,推荐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6-10岁的儿童不建议诊断MS,但是提出了“CVD危险因素”的概念并进行了界定[8]。

    目前,对 MS 已达成以下共识:[1]防治MS共同危险因素,既节约卫生资源,又可获得最大收益;[2]防治 MS 对降低高危人群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危险有重要意义;[3]MS在病因、机制及防治等方面确有不少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5]。

    2 MS病因与发病机制

    MS所涉及的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之外还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低度炎症反应等,并且还可能不断有新的疾病加入,提示代谢综合征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很多问题都有待证明,目前认为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研究发现环境可通过对DNA进行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在M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除了使其在成年及成年之后出现相应的MS表现外,其后代乃至第3代子孙都会有相同的MS发病倾向,我们称之为“表观遗传学”,关于这一学说的具体机制人们尚未清楚[9]。完成城市化后的丰城市居民与刚开始进行城市化发展时相比,MS评分显著增加,其中空腹血糖(FBG)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升高,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明显下降,而腰围(WC)并没有显著变化,其中女性MS患者中WC+BP+HDL三种代谢紊乱的患病率由29.7%降低至11.0%,而WC+FBG+BP三种代谢紊乱的患者的患病率上升至18.8%,成为患病率最高的代谢紊乱组成方式[10]。有人对31个中国城市进行横向研究发现尽管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女性中心性肥胖人数比例及男性MS的发病率相同,外来男性居民肥胖、超重及中心性肥胖所占比例较高,但是外来居民的代谢危险因素的发病率总体上显著低于本地居民[11]。

    其中腹型肥胖、慢性亚临床炎症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机体的胰岛素抵抗(IR)是M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IR是一种全身代谢障碍,主要表现在肝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组织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敏感[12]。当人体摄入过量的营养素时,过剩的营养素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分解引起的高游离脂肪酸可作为始动因子结合到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TLR-4),激活MyD88-依赖的信号途径,引起NF-κB活化,同时脂肪组织中高表达的趋化素(chemerin)也可通过激活细胞中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增加IL-6、IL-8、TNF-α等细胞炎症反应因子的水平,启动细胞一系列炎症反应,抑制细胞葡萄糖摄取能量,促进IR的发生和发展[13,14]。

    近年来,人们发现高尿酸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与MS的许多组成成分,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5]。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MS的患病率为25.4%,而高尿酸患者中MS的患病率高达62.8%[16], 高尿酸人群BMI、TG、SBP、DBP均明显高于尿酸水平正常人群, 男性高尿酸患者患MS的OR值为1.71,女性为1.55,尿酸水平与BMI、TG、SBP、DBP成正相关关系,与HDL-C成负相关关系,尿酸浓度每增加1.0mg/dl,男性患MS的OR(优势比)增加1.16,女性增加1.27[17,18],但目前高尿酸与MS各组分间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慢性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可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肥胖,最终导致MS。大量的实验证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代谢紊乱,例如MS的启动和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通过增加下丘脑-垂体轴的抗氧化活性氧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当下丘脑中的Ang-Ⅱ增多,下丘脑室旁核和延髓头端腹外侧核的AT1受体刺激蛋白激酶C使细胞内的过氧化酶NADPH增多,增加活性氧形成,导致室旁核自律神经活性过高,负反馈作用于延髓头端腹外侧核和脊髓,阻断血浆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止血管收缩和防止胰岛素、血糖、瘦素、脂类分解增多[20]。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激活RAS,导致肾小球血管收缩,水钠储留,血压升高。而激活的RAS又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当刺激进一步加重,胰岛素大量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大量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与大量胰岛素分泌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共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7]。, 百拇医药(秦胜花 刘欢慧)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