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摘 要】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3例,均给予非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非手术治疗后,23例肠梗阻患者中,痊愈21例,痊愈率91.3%;另2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对患者病情及疗效动态观察,以在手术指征出现时立即给予患者手术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为肠梗阻中的一种类型,约占20%~40%,在普外科中比较常见,具有复杂的病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发生原因为手术创伤、腹壁切口。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包含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采用手术治疗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较好,为广大患者所认可和接受。本院即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4~81岁,平均(46.9±3.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h~3d,平均(43.6±10.8)h;既往手术史:食管、贲门手术3例,胃肠道手术4例,胆道手术4例,妇科手术5例,肠梗阻术后4例,腹部外伤剖腹探查后3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1)符合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经腹部平片、CT检查等确诊;(2)体检结果显示腹部伴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肌紧张轻度;(3)排除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2.1 一般治疗
患者禁止进食进水,以将胃肠压力减轻,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严重者镇静剂;(2)山莨菪碱10mg,异丙嗪25mg,常规注射,解除痉挛,必要时,间隔4~6h注射这两种药物1次;(3)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静脉充盈情况、皮肤弹性等,以此为依据确定补液量,通常,患者肾功能正常时,如果尿量超过30ml/h,表示已经纠正缺水,但补液应继续,尿量超过50ml/h时,输液应进行严格的控制;(4)静脉输注氨基酸、血浆等营养物质,补充营养。
1.2.2 少量多次低压灌肠
一般治疗后,患者肠绞窄征象并不存在时,可给予患者灌肠,灌肠液体选择为0.9%氯化钠注射液或肥皂水,量为300~500ml,每天3~4次。
1.2.3 营养泛影葡胺
患者伴有明显的呕吐症状,疑似高位肠梗阻时,利用X线透视,将100ml 76%泛影葡胺经胃管注入,随后胃管夹闭。对造影剂的推进情况、液平情况仔细观察,并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严密观察。经X线透视,评价疗效,间隔4~6h进行1次。患者症状轻微改善,或未明显改善时,将50ml泛影葡胺于6h后追加;症状如加重,立即给予患者剖腹探查;36h后,并未达到治疗效果,需转行手术治疗。
1.2.4 应用生长抑素
给予患者生长抑素0.1mg,皮下注射,两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消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排气排便经肛门进行,无腹透气液平,可经口进食半流质食物,3d后,并未出现肠梗阻症状判定为痊愈,否则视为无效。观察非手术治疗期间中转手术情况,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明显提升血象且伴有发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3d后并未缓解肠梗阻症狀时需要行手术治疗[2]。
2 结果
经非手术治疗后,23例肠梗阻患者中,痊愈21例,痊愈率91.3%;另2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腹部术后比较常见的疾病,与饮食、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腹部手术中,脏器浆膜、壁层腹膜较易在机械刺激下产生损伤,再加上炎性渗出物的存在,导致腹腔粘连在术后的发生率提升,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病理基础为纤维素性粘连带的形成[3]。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后,不完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症状可反复出现,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非手术治疗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式之一,其中包含一般治疗、生长抑素治疗、泛影葡胺治疗等,肠梗阻后,肠管内积聚的液体气体量比较大,引发腹胀、腹痛,胃肠减压后,梗阻压力可部分缓解;泛影葡胺造影开展后,可对梗阻位置动态判断,属于检查的有效手段,而且其具备高渗性,肠道黏膜水肿可在其作用下减轻,促进解除梗阻,也为良好的治疗方法;灌肠少量多次低压开展后,梗阻远端的粪便能够排除,抑制毒素吸收,对结肠蠕动发挥刺激作用;生长抑素可对消化液分泌发挥抑制作用,并对炎症介质的释放做出阻碍,促进肠道压力的减轻,改善血运。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消除患者肠梗阻症状,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微血管循环,提升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的病情改善状况密切的观察,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必要时,及时给予患者手术治疗,避免造成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非手术方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可有效的消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促进患者痊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光,王永福,卞尧尧.通腑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回顾性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6,21(06):1409-1410.
[2]杨永刚,陈晓娟.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14):2655-2656.
[3]韩亚鹏.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16):61-62. (雍永松 吴铎)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为肠梗阻中的一种类型,约占20%~40%,在普外科中比较常见,具有复杂的病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发生原因为手术创伤、腹壁切口。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包含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采用手术治疗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较好,为广大患者所认可和接受。本院即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4~81岁,平均(46.9±3.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h~3d,平均(43.6±10.8)h;既往手术史:食管、贲门手术3例,胃肠道手术4例,胆道手术4例,妇科手术5例,肠梗阻术后4例,腹部外伤剖腹探查后3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1)符合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经腹部平片、CT检查等确诊;(2)体检结果显示腹部伴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肌紧张轻度;(3)排除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2.1 一般治疗
患者禁止进食进水,以将胃肠压力减轻,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严重者镇静剂;(2)山莨菪碱10mg,异丙嗪25mg,常规注射,解除痉挛,必要时,间隔4~6h注射这两种药物1次;(3)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静脉充盈情况、皮肤弹性等,以此为依据确定补液量,通常,患者肾功能正常时,如果尿量超过30ml/h,表示已经纠正缺水,但补液应继续,尿量超过50ml/h时,输液应进行严格的控制;(4)静脉输注氨基酸、血浆等营养物质,补充营养。
1.2.2 少量多次低压灌肠
一般治疗后,患者肠绞窄征象并不存在时,可给予患者灌肠,灌肠液体选择为0.9%氯化钠注射液或肥皂水,量为300~500ml,每天3~4次。
1.2.3 营养泛影葡胺
患者伴有明显的呕吐症状,疑似高位肠梗阻时,利用X线透视,将100ml 76%泛影葡胺经胃管注入,随后胃管夹闭。对造影剂的推进情况、液平情况仔细观察,并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严密观察。经X线透视,评价疗效,间隔4~6h进行1次。患者症状轻微改善,或未明显改善时,将50ml泛影葡胺于6h后追加;症状如加重,立即给予患者剖腹探查;36h后,并未达到治疗效果,需转行手术治疗。
1.2.4 应用生长抑素
给予患者生长抑素0.1mg,皮下注射,两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消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排气排便经肛门进行,无腹透气液平,可经口进食半流质食物,3d后,并未出现肠梗阻症状判定为痊愈,否则视为无效。观察非手术治疗期间中转手术情况,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明显提升血象且伴有发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3d后并未缓解肠梗阻症狀时需要行手术治疗[2]。
2 结果
经非手术治疗后,23例肠梗阻患者中,痊愈21例,痊愈率91.3%;另2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腹部术后比较常见的疾病,与饮食、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腹部手术中,脏器浆膜、壁层腹膜较易在机械刺激下产生损伤,再加上炎性渗出物的存在,导致腹腔粘连在术后的发生率提升,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病理基础为纤维素性粘连带的形成[3]。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后,不完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症状可反复出现,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非手术治疗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式之一,其中包含一般治疗、生长抑素治疗、泛影葡胺治疗等,肠梗阻后,肠管内积聚的液体气体量比较大,引发腹胀、腹痛,胃肠减压后,梗阻压力可部分缓解;泛影葡胺造影开展后,可对梗阻位置动态判断,属于检查的有效手段,而且其具备高渗性,肠道黏膜水肿可在其作用下减轻,促进解除梗阻,也为良好的治疗方法;灌肠少量多次低压开展后,梗阻远端的粪便能够排除,抑制毒素吸收,对结肠蠕动发挥刺激作用;生长抑素可对消化液分泌发挥抑制作用,并对炎症介质的释放做出阻碍,促进肠道压力的减轻,改善血运。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消除患者肠梗阻症状,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微血管循环,提升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的病情改善状况密切的观察,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必要时,及时给予患者手术治疗,避免造成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应用非手术方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可有效的消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促进患者痊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光,王永福,卞尧尧.通腑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回顾性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6,21(06):1409-1410.
[2]杨永刚,陈晓娟.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14):2655-2656.
[3]韩亚鹏.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16):61-62. (雍永松 吴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