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今日健康》 > 201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016805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今日健康》2016年第8期
     【摘 要】 目的 研究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急性脑梗死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发病<6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往往超过溶栓时间窗,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对于不能溶栓的患者,抢救缺血半暗带、减轻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的关键。丁苯酞氯化钠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作用于脑梗死过程中的多个病理环节[1-4],依达拉奉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的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我院收治的50例应用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45~78)岁,平均(57.36±3.57)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4]。入组标准:(1)发病时间<48小时;(2)年龄35~80岁;(3)头颅CT排除脑出血;(4)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本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的意识障碍;(2)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3)严重精神疾病、痴呆患者;(4)有出血倾向疾病患者;(5)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禁忌患者;(6)依从性差,家属及患者不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活血等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92),将30mg依达拉奉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天,共治疗14天。观察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为25mg/100ml)25mg静脉滴注,2次/天,依达拉奉用法同前,共治疗14天。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

    1.5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NIHSS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IHSS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NIHSS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18%或增多。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

    步例数)/总例数×100%。NIHSS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疗效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兩组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涉及了多个病理生理环节,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钙过量内流、氧自由基反应等一系列缺血性代谢紊乱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5],急性脑梗死的病灶由中心的缺血区和周围环绕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区的神经元发生了不可逆性损伤,缺血半暗带仍有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受损,若此时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损伤依然可逆,神经细胞仍然可以存活并且恢复功能。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抢救缺血半暗带、减轻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的关键。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左旋芹菜甲素,对急性脑梗死的药理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6]:提高脑血管内皮因子NO和前列环素PGI2的含量,减少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呼吸链复合酶IV功能,增加脑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含量,调整脑能量代谢,也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的功能。 (王梦迪 李静)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