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预防效果的比较(1)
【摘 要】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全麻手术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对麻醉后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 随机将90例欲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分成A、B、C三组各30例,A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B组麻醉诱导前给予氯胺酮,C组麻醉诱导前不给于上述药物,三组患者均采用瑞芬太尼进行3ug/L把靶控输入。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MA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拔管10min后的镇静躁动评分(RASS)、曲马多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三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对瑞芬太尼全麻手术麻醉后不良事件的减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两者间的临床作用差异并不明显。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预防 右美托咪定 氯胺酮
瑞芬太尼属于超短效阿片类受体激动药,拥有起效快,且不经肝肾代谢、连续灌注无蓄积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临床麻醉中[1]。但实验研究证明该药物会引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长且中心脉压低等不良反应[2]。对于实施全麻手术患者,术中能否达到良好的镇静深度,保障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右旋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鎮静、镇痛以及稳定学流动力等特点。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可以有效减少瑞芬太尼全麻手术麻醉后的不良事件,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90例瑞芬太尼全麻手术患者实施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后产生的不良事件,旨在为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入选研究对象均来自在我院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②术前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正常,无麻醉不适应症等,ASAⅠ~Ⅱ级。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无酗酒及精神药物成瘾史,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本次研究共纳入90例研究对象,A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7.1±8.9)岁。B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5.8±9.1)岁。C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8.2±9.4)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均衡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不实施任何麻醉前用药,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性术前检查,即静脉通路、心电监护。C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泵注。A组患者在麻醉前应用右美托咪定,0.8ug/kg,静脉泵注15min。B组患者在麻醉前应用氯胺酮。所有患者均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后,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MA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拔管10min后的镇静躁动评分(RASS)及不良反应。
HR、MAP的监测记录时间分别为麻醉前(t0)、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给药后瑞芬太尼给药前(t1)、给予肌松药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min(t4)、拔管前(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5min(t7)。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按照分为0~10分,完全无痛为0分,疼痛难忍必须使用镇痛药物为10分(术后1h内每15min评分一次,取平均值)。
拔管后10min镇静躁动(RASS)评分:不可唤醒为-5分;深度镇静-4分;中度镇静-3分;轻度镇静-2分;嗜睡为-1分;警觉和安静为0分;焦躁不安1分;躁动2分;异常烦躁3分;具有攻击性4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l2003,在spss10.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cnamer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不同时点HR、MAP变化比较
三组患者在t0时刻的HR、MAP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HR、MAP在t1~t7时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7时刻A组和B组的HR、MAP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在t1~t7时刻的HR、MAP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HR、MAP在t1~t7时刻分别与t0时刻比较,C组与t0时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次数显著多于A组和B组。详见表2。
2.2 两组术后各种指标变化情况
对三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A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B组RA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SS评分、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
C组的恶心呕吐、呛咳、寒战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B组和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田亮 于建飞)
【关键词】 瑞芬太尼 预防 右美托咪定 氯胺酮
瑞芬太尼属于超短效阿片类受体激动药,拥有起效快,且不经肝肾代谢、连续灌注无蓄积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临床麻醉中[1]。但实验研究证明该药物会引发患者术后痛觉过敏、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长且中心脉压低等不良反应[2]。对于实施全麻手术患者,术中能否达到良好的镇静深度,保障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右旋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鎮静、镇痛以及稳定学流动力等特点。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可以有效减少瑞芬太尼全麻手术麻醉后的不良事件,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90例瑞芬太尼全麻手术患者实施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后产生的不良事件,旨在为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入选研究对象均来自在我院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②术前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正常,无麻醉不适应症等,ASAⅠ~Ⅱ级。排除标准: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无酗酒及精神药物成瘾史,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本次研究共纳入90例研究对象,A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7.1±8.9)岁。B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5.8±9.1)岁。C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8.2±9.4)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均衡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不实施任何麻醉前用药,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性术前检查,即静脉通路、心电监护。C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泵注。A组患者在麻醉前应用右美托咪定,0.8ug/kg,静脉泵注15min。B组患者在麻醉前应用氯胺酮。所有患者均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后,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MA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拔管10min后的镇静躁动评分(RASS)及不良反应。
HR、MAP的监测记录时间分别为麻醉前(t0)、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给药后瑞芬太尼给药前(t1)、给予肌松药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1min(t4)、拔管前(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5min(t7)。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按照分为0~10分,完全无痛为0分,疼痛难忍必须使用镇痛药物为10分(术后1h内每15min评分一次,取平均值)。
拔管后10min镇静躁动(RASS)评分:不可唤醒为-5分;深度镇静-4分;中度镇静-3分;轻度镇静-2分;嗜睡为-1分;警觉和安静为0分;焦躁不安1分;躁动2分;异常烦躁3分;具有攻击性4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l2003,在spss10.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cnamer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不同时点HR、MAP变化比较
三组患者在t0时刻的HR、MAP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HR、MAP在t1~t7时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7时刻A组和B组的HR、MAP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在t1~t7时刻的HR、MAP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HR、MAP在t1~t7时刻分别与t0时刻比较,C组与t0时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次数显著多于A组和B组。详见表2。
2.2 两组术后各种指标变化情况
对三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A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B组RA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SS评分、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
C组的恶心呕吐、呛咳、寒战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B组和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田亮 于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