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内科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实(1)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临床药师参与的2例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案例,临床药师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分析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调整方案,使得患者在药物治疗中获益。基因检测技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成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工作重要的切入点。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基因多态性 临床药师
脑血管介入技术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这类患者术后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常规应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规律服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甚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可出现疗效减弱或无效,从而导致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目前较多的观点认为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且大量循证医学证实,患者的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三磷酸腺苷黏合转运体B1(ABCB1)和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成关联性[1-3]。本文通过回顾临床药师参与2例患者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案例,分析血栓形成的原因,并解析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1 案例资料
1.1 案例一
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8 字符。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基因多态性 临床药师
脑血管介入技术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这类患者术后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常规应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规律服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甚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可出现疗效减弱或无效,从而导致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目前较多的观点认为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且大量循证医学证实,患者的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三磷酸腺苷黏合转运体B1(ABCB1)和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成关联性[1-3]。本文通过回顾临床药师参与2例患者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案例,分析血栓形成的原因,并解析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1 案例资料
1.1 案例一
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