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再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84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 方法 测量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 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QTd从(82.4±28.3)ms缩短至(54.4±31.3)ms(P<0.01),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102.3±41.4)ms缩短至(68.7±32.3)ms(P<0.01)。 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关键词] QT离散度;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评价心室复极化非同步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1] ,它代表心室肌电生理的不稳定性,其值越大电生理越不稳定。临床上可用来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可引起QTd增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治疗使梗死相关血管持续再通,心肌缺血得以改善。本文通过观察梗死血管再通前后QTd的变化,以探讨成功的静脉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成功静脉溶栓的AMI患者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39~76)岁,平均(59.2±11.3)岁。心电图检查显示:前间壁梗死23例,广泛前壁梗死19例,下壁梗死18例,高侧壁梗死8例,正后壁梗死4例,全部病例在溶栓前后均未服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
1.2 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及梗死血管再通的判定指标参见文献[2]。QTd和QTcd的测量和计算:在溶栓前和再通后30min同步描记患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纸速为25mm·s -1 。QT间期测量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下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若有u波,则至T波与u波切迹处,每帧可测量导联9个以上,其中胸前导联不少于3个,同一导联连续测定3个R.R和QT间期,取平均值。如T波不明显或T波终点难以确定时可放弃这些导联。QTd=QT max -QT min ,但是QT间期受心率影响,根据Bazett公式,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QTc max -QTc min ,其中QTc max 和QTc min 分别代表心率校正的最大QT间期和最小QT间期,QTc max =QT max /(RR) 1/2 ,QTc min =QT min /(RR) 1/2 。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溶栓前后QT间期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溶栓再通后患者胸痛消失,心肌酶峰值前移,心电图S-T段下降大于原来的50%,QTd和QTcd与溶栓前比较,均显著缩短(均为P<0.01)。见表1。
表1 溶栓前后QTd的变化(略)
3 讨论
QT间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QTd是指同一帧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最早由Campbell于1985年提出,被认为与早期后除极和晚期后除极一样,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同样的重要性。而QTd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对预测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心肌缺血的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3] 。健康人QTd值据几组报告分别为(48±18)ms、(46±18)ms、(54±27)ms、(32±8)ms [4] 。本组结果表明AMI患者QTd与QTcd显著增加,这与AMI早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呈正相关。心肌缺血、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离子泵的效率降低,细胞的动作电位受影响,与正常心肌细胞比较,受损心室肌细胞复极化不均匀,而最大QT值在于病变区域的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延迟,因而出现心肌电生理不一致性,所以心肌缺血、损伤是引起QTd增加的主要原因。心肌损伤越重,面积越大,心肌电的不稳定性越大,QTd越大。溶栓再通后,心肌缺血得以改善,损伤的心肌得以血流灌注,心肌细胞离子泵功能恢复,心室肌复极过程可基本恢复正常,QTd与QTcd显著缩短,有助于防止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全,吴宁.QT离散度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315.
[2]陈国伟,郑宗锷,王新房,等.现代心脏内科学[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62.963.
[3]李大军,陈荣喜.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4):196.197.
[4]张泽灵.心脏内科主治医生400问[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2.
[作者简介] 王延稳(1969-),男,山东成武人,主治医师。
(新沂铁路医院心内科,江苏新沂 2214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