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04年第6期
编号:11112776
手术室感染监控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日 金素萍
第1页

    参见附件(76KB,1页)。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分。为降低术后感染率,结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监控措施

    1.1 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规章制度、手术参观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1.2 组织落实

    建立三级感染监控网。感染管理委员会为一级,感染管理科为二级,临床各科室为三级,每个科室为一个小组。手术室也成立了3人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监控员组成,主要负责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每周随机抽查。

    1.3 加强人员培训

    我们定期组织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使手术医生、护士均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操作规范。

    2 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控与管理措施

    2.1 手术室空气监控措施

    空气污染是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细菌主要来自于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扬起的灰尘,以及随工作人员的衣服带进。因此,手术室建立卫生清扫、空气消毒等制度,手术间安装了多功能动态消毒杀菌机,并定期清洗过滤网,确保消毒效果。科室每月作空气培养1次,感染科每月抽查1次,其菌落数均控制在200cfu·m-3 以内,同时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周大清扫1次,拖把、抹布固定使用,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干净后晾干备用,从而减少污染。

    2.2 手术物品监控措施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锐利或不耐热的器械用高效灭菌剂浸泡或用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灭菌后的物品存放在通风的灭菌敷料室,保证灭菌处理的物品包装完整、包布干燥;定人每天查无菌包有效时间。存放架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无菌物品的存放期一律不超过7d,室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1h,严防再次污染。每包器械及布类敷料包外用3M胶带纸监测,包内放化学监测指示卡,在打开无菌包前先检查胶带颜色、无菌日期、化学指示卡变色是否均匀等,发现问题,立即弃之。感染科定期抽样检测,其合格率 为100%。

    2.3 消毒剂的监控

    浸泡消毒是手术室常用的消毒方法,每天由专人负责测试使用中的消毒液的浓度,容器每周高压消毒2次,消毒液每天更换。浸泡灭菌液选用的是2%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随时监测其浓度,并作染菌量监测,从而确保消毒灭菌质量。感染科每月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监测。

    2.4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采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前认真查看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厂名、产品商标、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遇有过期、字迹模糊不清、破损、潮湿等一律不得使用。

    2.5 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及术中要求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要求手术人员严格执行刷手制度,院感科每月对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戴好无菌手套拿取无菌器械与敷料,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6 术后终末处理

    2.6.1 非感染手术处理 非感染手术后常规室内通风换气,手术器械消毒→再清洗→擦干→打包→灭菌顺序处理。每台手术结束后,物体表面、手术台、地面均用1000mg·L-1 的含氯消毒剂擦试。

    2.6.2 HbsAg阳性者手术后处理 将手术器械浸泡在0.5%过氧乙酸溶液中10min,清水冲洗煮沸30min擦干后再高压灭菌,手术单位用0.2%过氧乙酸擦试,地面用0.5%过氧乙酸拖擦,污物桶内污物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后倾倒处理,手术间再用0.2%过氧乙酸喷洒消毒[4] 。

    2.6.3 特异性手术处理 手术通知单上应用红笔注明隔离种类,置专用手术间,参加手术者不能随意出入,术中需要另加物品由室外人员传递,术后器械及物品双重高压灭菌处理,手术用敷料、布类、手套焚烧处理。台面、地面用高效消毒剂冲刷,手术间用过氧乙酸1g·m -3 或甲醛40ml·m -3 熏蒸消毒,密闭12h后开窗通风。

    2.7 加强督促检查

    科室护士长把好质控关,每日小检查1次,每周大检查1次,院感科每月检查1次,做到科室监控与院感科监控相结合,层层把关,层层落实。

    [作者简介] 金素萍(1961-),女,江苏姜堰人,主管护师。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