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及临床护理
第1页 |
参见附件(78KB,1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简称AFNH)是成年人常见的髋关节疾患。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保留股骨头和恢复髋关节正常功能的关键。导管介入疗法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具有损伤小、疗效佳、费用低廉等优点。本院自1991年开始应用此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笔者在对该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其中男102例,女34例;年龄4~82岁,平均48.6岁;双侧病变52例,单侧病变84例;病程4个月~10年。按照Ficat和Arlet的分期标准:Ⅰ期0人,Ⅱ期82人,Ⅲ期41人,Ⅳ期13人。按照Ohzono的分型标准:A型72人,B型42人,C型22人。
1.2 治疗方法
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 Cobra导管在X线监视下送至对侧髂外动脉中,以6ml·s-1 流速、3帧·s-1 摄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优维显或欧乃派克15ml,观察血管走行及股骨头内造影剂滞留情况。再将导管超选择送至旋股内、外动脉。经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50万U、低分子右旋糖酐30ml、复方丹参30ml、脉通液50ml。注药后再次行血管造影,血管计数对比治疗前后疗效。术毕拔管,局部压迫止血15~20min,气囊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可相隔3~5d采取同样的方法再行第2次或第3次治疗。本组中行第2次治疗者30例,第3次治疗者19例。术后静脉滴注尿激酶5~10万U、共5~7d,抗生素3~5d,口服复合维生素A、D及钙片1个月,以加强疗效。
1.3 结果
患肢疼痛、麻木消失57例(占41.91%),明显减轻22例(占16.18%),减轻33例(占24.26%),无改变24例(占17.65%)。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患者往往对此产生顾虑,担心预后,同时对术前的各种常规检查不理解。用安慰、鼓励性语言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介入治疗的原理、方法及可能的预后,解释有关常规检查的必要性,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1] 。
2.1.2 术前准备
(1)穿刺部位备皮;(2)碘过敏试验和青霉素皮试;(3)嘱患者术晨禁食;(4)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5)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卧床需要及术肢制动。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监护
术肢外展、外旋伸直、制动、垫高约20°,绝对卧床休息12~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测血压、脉搏,1次·(2h)-1 ,共4~6次。注意术肢有无疼痛、肤色苍白、肢体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以防动脉血栓形成。术后静脉滴注尿激酶等药物时,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4~5d预防感染。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2.2.2 饮食护理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长期饮酒及高脂蛋白有关。因此,治疗期间应禁酒、进低脂饮食,保持血液低脂状态。同时指导患者加强补钙,如口服钙尔奇D等,多食鱼、奶、豆制品等食物,以促进死骨的修复。
2.2.3 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1d指导患者在床上行不负重患肢功能锻炼,行膝或髋伸、屈运动,4~5次·d-1 ;第1~4天每次4~5min,以后每次10~15min。1周后扶拐下地活动,2~3次·d -1 ,每次7~8min;2周后视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适当延长活动时间,3~4次·d -1 ,但不可负重,以免引起股骨头塌陷。坚持以上活动和锻炼1~4个月,4个月后弃拐开始慢慢行走,逐渐负重。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围手术期临床综合护理,可起到改善股骨头、髋部的血运,改善骨关节功能的作用,护理方便[3] 。笔者认为,术前的情志护理和术后观察有无股动脉栓塞的发生及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护理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在山.马氏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
[2]高竹英.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2:103.104.
[3]李喜东,诸建国,范力军,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J].中华放射杂志,1995,11:753.
[作者简介] 孟庆丽(1969-),女,江苏丰县人,护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整形科,江苏南京 210009)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