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肝病伴消化不良症28例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80KB,1页)。
临床上慢性肝炎患者多见消化不良症,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肝功能亦无明显异常,患者极为痛苦。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辨证结合心理疏导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9例本院门诊就诊患者,符合以下标准:均有慢性乙型肝炎史,病程2~18年,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具有反复或持续的上腹痛或不适,有早饱、腹胀、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其中男34例,女15例,年龄22~56岁。胃镜检查结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5例,萎缩性胃炎6例,无异常者18例。将4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按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11例、饮食积滞型9例、脾胃虚弱型5例、胃阴不足型3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肝郁气滞型。证候: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胸胁,腹部胀气,易饱,厌食,嗳气,多因情志不畅而发病。苔薄白,脉沉弦。采用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法,方选四逆散加味(甘草10g,白芍10g,枳实10g,柴胡10g,元胡6g,郁金10g,麦芽10g,鸡内金6g)。
饮食积滞型。证候:厌恶饮食,胃痛拒按,恶心欲呕、吐后症轻,嗳腐酸臭,矢气酸臭。舌苔垢腻,脉细弦滑。采用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法,方选保和丸(山楂18g,神曲15g,半夏9g,茯苓9g,陈皮10g,连翘10g,枳实6g,白术10g,莱菔子10g)。
脾胃虚弱型。证候: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脘腹饱胀,餐后胀甚,神疲乏力,恶心欲呕,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弱。采用健脾益气、理气降逆法,方选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甘草5g,陈皮9g,半夏9g,生姜6g,大枣6g,紫苏梗9g,旋复花6g,焦三仙20g)。
胃阴不足型。证候:胃脘隐痛,嗳气干呕,饥部饮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采用滋阴养胃、行气和中法,方选益胃汤(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石斛15g,乌梅6g,生地15g,佛手10g,绿梅花6g,炒谷芽20g)。
以上均为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1.2.2 对照组 吗丁啉片10mg,每日3餐前15~20min口服;泛酸者加服奥美拉唑20mg,每晚1次。
两组病例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并配合心理疏导,保持情志舒畅。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食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7d自觉症状好转,14d内消失者为显效;2周内自觉症状好转或4周内自觉症状消失为有效;4周内自觉症状未缓解者为无效;疗程结束后4周内再次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为复发。
1.4 结果
治疗组28例,显效11例(39.3%),有效16例(57.1%),总有效率为96.43%,无效1例,复发2例;对照组21例,显效6例(28.6%),有效10例(47.6%),总有效率为76.2%,无效5例,复发9例。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2 讨 论
有些慢性肝炎患者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自感乏力、腹胀、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等不适,其原因常常来自对肝炎的恐惧心理,思想负担过重。这部分患者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治疗和护理,同时还要适当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西药一般采取胃动力药加抑酸剂治疗,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停药后多有复发,而中医中药则具有独特的优势。慢性肝病伴消化不良症多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多由肝病日久、情志内伤、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所致。其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以肝气犯胃、脾失运化为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胃阴不足、胃失和降之象,治疗则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疏肝理气为主。我们在临床见到的征候,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虚实参杂,几种证型混合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原则,辨证论治,并适当加减变化。另外,除采用适当药物治疗之外,还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以及酸性食物,少食多餐,忌烟戒酒。从临床初步观察看,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和生活等综合调理,可以达到治愈疾病、减少复发的目的。
[作者简介] 陈建伟(1966-),女,江苏南通人,主治医师。
(通州市中医院传染科,江苏通州 2263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