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民间用微信社交平台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团体,不论是学习《论语》《老子》《周易》、中国历史典籍,还是西方古代经典,都十分活跃。这些都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都在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发展战略。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提倡力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言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