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呈现和价值推理:对外传播中的内容结构研究
二、对外传播中的内容结构及其应用在实践意义上,“无内容”和“无意义”节省了内容的深加工成本,确实使得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更容易、更有效率。不过在效果层面,这些扁平、碎片化的内容却难以形成影响态度、触及心灵的有效交流,也难以在横向的众多行为主体之间和自身纵向的多次实践之间形成合力和持续积淀,最终往往导致结果事倍功半。常见的现象是,原封不动地向外国人展示各种中国元素,现场热热闹闹,过后便归为沉寂。甚至,在巨大投入和真诚努力之后,却遭受误解甚至反感。
(一)内容规划的改进路径及理论借鉴
对外传播实践需要“有内容”,这意味着行为主体在对外交往中不能一味输出碎片化的外在形式和简单描述等原始素材。赵启正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与其给外国人维生素片,不如给他们原生态的苹果”,④即是强调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无论想表达什么事实或观点,无论想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通过完整、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呈现。对外传播实践还需要“有意义”,这意味着行为主体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充分衡量、规划自身“言”“行”之中潜在传递出的观念、逻辑、价值观。对这些“潜在之物”既不能遵从习惯而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厢情愿地牵强附会。也即,不仅要给外国人“苹果”,还要给别人清脆、可口、甘甜的“苹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