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4年第9期
编号:12645853
康复针灸中的感染与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第9期
针灸感染,外科感染,针刺传播,临床表现,预防方法
     【关键词】 针灸感染 外科感染 针刺传播 临床表现 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47-01

    因针灸导致的感染,亦是最为常见的针灸意外事故之一,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针灸感染,以针刺感染多见。针灸感染,包括针灸损伤所致的外科感染和针刺传播两类。

    包括化脓性感染和一些特异性感染,骨髓炎和气性坏疽等,其中,气性坏疽,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并广泛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失治死亡。亦有穴位注射不当,造成气性坏疽,以截肢保住生命的。

    针刺传播,是指针刺工具作为媒介物传播致病微生物,其中最为危险和常见的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继发感染。针刺事故致丙型肝炎感染率也趋向上升。

    除了乙型肝炎之外,针刺消毒不严还可传播破伤风,均发生在闭塞的乡村,且系非医者用未经消毒的针具刺后所致。

    因此,预防针刺感染,无论是上述哪一类情况对每一个针灸医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1 损伤原因

    1.1 消毒原因

    针刺消毒不严,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针具、穴区皮肤和术者手指,任一环节的忽略,都可导致感染。特别是一些偏僻边远地区的少数针灸医生,习用隔衣进针和口温(即先将针具在口内含至温热后刺)法,极易导致感染。而三棱针、皮肤针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