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640827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郭兆峰 黄贵珠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58-02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约占脑卒中的60%-80%。[1]临床上发病急,伴肢体,语言等障碍,病程长,见效慢,费用高造成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机体的调节功能减弱,影响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延迟损伤神经的康复。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制定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对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8月至12月收治的住院病人50例,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T扫描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均伴有语言和肢体障碍。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4岁。

    2 心理分析

    2.1 初始期:紧张

    2.1.1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在发病初始期,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调节反馈至大脑皮质,引起丘脑功能亢进;发病急,躯体障碍,陌生的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刺激,患者启动应激反应即呼吸,心跳加快,汗液增加等维持机体功能状态。

    2.2 治疗期:焦虑、抑郁

    焦虑抑郁 是器质性障碍,也是心理反应。突发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易致反射性抑郁、焦虑的发生,神经功能缺损造成生活和工作基本能力丧失,医务人员的言语态度等可加重精神抑郁。相反会加重患者的躯体症状,降低生存和生活质量。

    单胺类神经递质下降是脑梗死患者抑郁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细胞变性、软化、萎缩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