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742600
名老中医赵宇川治疗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健康之路》 201212
     摘要:目的:四川著名中医赵宇川赵老通过近30年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自成一家,他提出了络损血溢之论点;并对急性期出血性中风从重逐瘀痰内结以及水毒滞留做为切入点,使瘀散痰化水利毒解,从而达至神机复明,令病患得以康复。笔者之幸,可随诊赵老左右,耳濡目染、受益甚丰。仅将赵老在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以及在诸多临证经验进行浅显阐述。

    关键词:名老中医赵宇川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出血性中风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32-01

    赵宇川,1955年出生,四川合江人,中医主任医师,合江县中医医院新门诊主任,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业委员,泸州市名中医,本科学历,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擅长内、儿、妇科疾病诊治,尤精于多种疑难病症之辨治。以中西医结合救治内儿科常见病及危急重症效果突出,抢救成功率高。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中风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肾病综合症、慢性浅表胃炎、颈椎病、泌尿系结石、美尼尔氏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症,疗效卓著,患者遍及省内外,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其治疗高血压病疗法被录入《中国名医名诊丛书》和《中国疑难病慢性病特效疗法信息库》。在专业理论上有较深造诣,已在《中医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浙江中医杂志》、《四川中医》、《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等10余家全国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4篇评为全国优秀学术论文,1篇论文获国际学术大会三等奖,3篇论文被《中国药学文摘》摘引收藏,有10篇学术论著被《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所收藏。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1994年被授予“卫生十佳”的称号。赵老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之上,对中医脑病提出过诸多的、具有严谨的、科学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在出血性中风一症上所提出的理论思想以及授予我们的临证经验,更令我辈受益匪浅。
, 百拇医药
    1赵老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

    赵老从中医理论角度提出:出血性中风病患在肝肾不足以及内伤积损形成的基础之上引发毒邪,此毒邪为内毒,具依附性、秽浊性、从化性以及酷烈性;如在劳倦、七情等因素的诱引下,则将出血性中风引发。其核心病机在于:瘀痰内结与水毒滞留。

    1.1痰瘀内结。赵老对瘀痰内结的提出理论在于:脑脉络破损,其血未循常规而行,溢于脉络外,即脑中蓄血;当脉外之瘀进一步由外向内而必挤阻脑脉,引发原本脉内涩滞不畅之血瘀滞更甚,其气机倍滞、血运倍阻,导致瘀痰内结倍盛,转而化为毒邪。

    而当瘀痰内结而发时,其阳亢奋以驱邪,而致发热。这也是赵老从中医理论辨证分析去解释为何出血性中风病患并发发热症状的依据。赵老认为,中风病本身并不是发热性疾病,出现发热症状主要是由病患本身瘀痰内结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作用引起。这也恰恰符合了现代研究结果,即病患的病灶区白细胞积聚过多,而引发机体释放致热物质而引起发热[1]。
, 百拇医药
    1.2水毒滞留。赵老在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上再度提出的“水毒滞留”则清晰地指明:水为血之侣,气乃血之帅,而气行则血行水布;当病患出现瘀痰内结时,其津液则会失布,渗泄于脉外为水;当此水与之脉外因瘀痰内结积久所化之水,遇而盛汇,则形成水毒。当病患的颅内水毒积而滞留之后,则会挤浸脑髓使之肿胀。当此肿胀达到一定程度时,病患则会出现脑窍壅塞、清阳不展,进而则会神失用而危殆。这也就是临床上,病患出现的呕吐、神昏、头痛,甚至是厥脱等症状[2]。此中医理论也完全符合了现代研究结果,即脑出血后所形成的血管源性以及机体细胞毒性脑水肿,也表明出血性中风致死的主因是由于病患脑细胞水肿后,由毒性物质释放所引发的毒性反应—水毒滞留。

    2赵老的临证经验

    近年来,以消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报道也有许多,通常都侧重于以瘀毒的清除为基本方法,却对“水毒滞留”这个派生出的因素往往被学者们所忽视。赵老从瘀痰内结、水毒滞留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以自拟的中药方剂愈风汤并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后屡见奇效。该方以水蛭、凌霄花、桃仁、土鳖虫、川芎、地龙、远志、菖蒲、泽兰、猪苓、酒大黄、泽泻各10g进行辨证组方,以水蛭、凌霄花、桃仁、土鳖虫为君,以达破血逐瘀、消坚散结,从而达到破血不伤正的目的;地龙、川芎也具有活血之功,在助君药以助破瘀之余,地龙一味又可辅以将脑脉中因血瘀而积滞的气机加以疏通,起到窜行脑脉、引导君药达至脑窍而逐瘀之功;远志、菖蒲化痰开窍;共为臣药;而酒大黄则主破血行瘀,兼荡涤积滞,清痰热,以防疾症向纵深发展;泽兰具活血通络,更兼消肿利水之效,与大黄一起共为佐药,可清血瘀积而化生的痰热,又可渗利因血积而生的水邪;泽泻、猪苓则淡渗利水,共泽兰则更具利水功效,为本方之使药。愈风汤各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达到瘀散痰化水利毒解,而令病患神机复使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赵老多年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其出血性中风病患的致病机理加以全面的、客观辨证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从肝肾不足、内伤积损形成为基础,总结出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痰瘀内结与水毒滞留;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上述对赵老的出血性中风中医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的回顾及浅显分析,不难看出赵老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娴熟驾驭以及其对博采众长、严谨治学的态度,使我们后辈获益甚丰,其对学术的精专更值我们所倍加学习,以期可为我国的中医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子辉,王志高,何旭明等.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2):39-40

    [2]吴子辉,吴林.毒为出血性中风至笃之本―三因级联内毒为本[J].2005,28(1):49-50, http://www.100md.com(刘中)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