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212
编号:13742549
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教育与护理指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健康之路》 201212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教育的相关问题与护理指导。

    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211例精神病患者均进行系统的临床监测与具体的心理分析,同时进行生活行为技能的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常规工娱治疗活动、学习行为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与指导工作。

    结果:211例患者均经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20.38%);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35.07%);知识的匮乏102例(48.34%),且均给予康复教育与心理护理指导,精神症状改善,自制力恢复。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加强康复教育与相关护理指导,如出现问题,及时了解并给予处理。

    关键词:精神疾病康复教育护理指导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84-01

    精神疾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情感、意识、动作及认知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性的显著异常表现[1]。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发病率约为人口的10%,首发精神疾病占大部分[2]。目前,发病机制主要认为是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与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笔者对本院211例在康复期出现心理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精神病患者211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53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9.64±6.8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116例(54.98%),情感性精神障碍21例(9.95%),焦虑症12例(5.69%),酒精依赖16例(7.58%),癫痫导致精神障碍5例(2.37%),适应障碍4例(1.90%),其他37例(17.54%),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1.2方法。整个护理期间,对所有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监测与具体的心理分析,同时进行生活行为技能的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常规工娱治疗活动、学习行为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与指导工作。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可能存在自杀的危险,焦虑与恐惧的心理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因此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2.1自杀倾向的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产生消极、抑郁等情绪,均可能出现自杀心理。护士与患者应多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如有不懂问题,应耐心、亲切、热情的给予讲解,鼓励患者多参加下棋、玩牌及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向患者详细、认真讲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患者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属与社会支持工作,加强患者与其家属、社会间的联系,减少对疾病社会羞耻感,正确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感情,使其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对消除抑郁情绪有较大帮助。

    1.2.2不良心理的护理。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均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可能与其紧张的情绪有关。依据患者职业、文化水平等方面安排适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训练。施行病房管理、扩大活动范围、组织并安排多种文体活动。告知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参加工娱治疗活动,如书法、手工制作等,加强生活能力与技能训练,根据个人喜好、擅长,应积极参加洗碗、打扫等基本劳动,并做好家属与单位的关系,并取得支持,针对患者升学、就业及住房等待具体问题,尽最大限度进行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带来的温暖,消除所有导致病情复发的不利因素。
, 百拇医药
    1.2.3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会导致以错误观点看待疾病,护士多与患者做有效的交流,使其自觉认识对疾病的错误看法,尽量减轻、消除心理压力,使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心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及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信心,快速适应社会能力,教育正确对待婚姻、事业与家庭,从而勇敢的面对现实。

    1.2.4出院指导。家庭支持系统是精神疾病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最重要环节之一。家庭干预能使精神病理过程造成的创伤大大减轻,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家庭康复训练,如洗漱、整理床铺,2次/d;简单家务劳动,1次/d;散步,听音乐,1次/d。为了预防疾病的复发,家属应监督患者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症状,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禁止应用酒精、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质。

    2结果

    本组211例精神疾病患者,均经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占20.38%;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占35.07%;知识的匮乏102例,占48.34%。并给予所有患者康复教育与心理护理指导,精神症状改善,自制力恢复。
, 百拇医药
    3讨论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组211例患者,其中有自杀的危险43例(20.38%),患者心理准备均不充足,消极的认为自己患了精神病,被别人嘲笑、朋友与同事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社会的各种歧视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悲观、失落、孤独、抑郁的不良心理,严重患者有自杀的想法与行为;本组出院前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74例(35.07%),怕出院后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自身患有精神疾病而影响学业、工作、婚姻,亲属、朋友、同事会疏远自己;知识的匮乏102例(48.34%),患者担心发病时对家庭造成的伤害,给家庭、社会带来不便,病情复发自己不能有效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机体的伤害,病情能否遗传,家庭不接纳自己。

    综上所述,分析康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问题根源,给予康复教育及个性化的护理,既有治疗、延缓患者社会功能衰退功能,又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长闯,朱未名,褚坚,石华孟,虞海萍.综合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4):61-62

    [2]魏秋菊,魏春香,楚平华.以自理为中心的团体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07):84-86+90, http://www.100md.com(何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