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36
编号:13729621
脑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赵昶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不同时期脑水肿形成的原因、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对策。

    结果:脑水肿多发生在出血后6h内,早期预防、控制脑水肿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P<0.05;观察组治疗后水肿/血肿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ICH后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形成机制不同。临床应该根据各时期水肿的具体形成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明显缩小ICH后脑水肿范围,减少脑损害,改善预后。

    关键词:脑出血 不同时期 脑水肿 形成机制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59-02

    脑出血(ICH)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等特点,脑出血后脑水肿是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2]。明确出血后不同时期脑水肿形成的机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对策,及时有效地控制脑水肿,是提高脑出血临床治愈水平及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3]。本文就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的形成机制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收治的32例脑出血后发生脑水肿患者,均符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有关ICH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伤性出血、既往心脏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溃疡或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心源性栓塞疾病及相关禁忌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48h内入院。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4-87岁,平均(66.9±5.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叶10例,丘脑5例,小脑2例。

    1.2 治疗方法。按入院顺序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