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B超、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均予以B超和CT扫描,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比较二者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该40名病人B超病灶检出率为100%,4人未给予定性诊断,CT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7.5%。增强扫描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
结论:B超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对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度也较相近,适用于普查,而CT特异性高,适用于鉴别诊断。选择在B超常规检普检的基础上,对筛选者行CT对照确诊,能有效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B超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6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41-02
肝血管瘤(HHE)为血管的先天性畸形所致,是肝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0.4%-7.3%[1]。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往往通过体检发现。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有B超、CT、造影与MRI等,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本文旨在分析比较B超与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1 一般资料
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其中男性病患18名,女性病患22名,年龄范围27—73岁,平均年龄(41.9±5.3)岁;6人因上腹疼痛,2人因肝区胀痛入院就诊,剩余32人均经体检发现,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患经B超、CT扫描诊断;疗后随访一年,定期做B超、CT以及甲胎蛋白复查,结果差异较小,无1例肝硬化病史。
2 方法
2.1 B超。机型:SIEMENS-X15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检查方法:空腹检查,待检者取侧卧或仰卧位,按常规自下到上,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肋间做多切面检查,仔细观察病人肝脏结构,判断其病变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内部声影。
2.2 CT。机型:GE16层螺旋CT。扫描方法:空腹检查,取仰卧位,按常规对病人行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层厚7.5mm,扫描时间1秒,增强剂为碘佛醇(33.9gI/50mL),共80—100mL,注射速度每秒2.5—3mL。
3 结果
该40名病人,肝脏血管瘤分布于肝左叶13人,分布于肝右叶27人;单发35人,多发5人;肿瘤直径大小在0.6—10cm之间。
3.1 B超检查。①病灶检出率为100%,有4例只提供物理诊断,未做定性诊断。②B超表现:36名病人表现为强回声型,4人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廓清晰、锐利,无声晕,内部回声均匀,瘤内有管状无回声区,整体呈筛状;4名病人表现为低回声型,仅1人多发,剩余3人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无规则,病灶周围偶有声晕,瘤内有网形或蜂窝形低密度透声区。对“牛眼”征改变情况,无法给予定性诊断。
3.2 CT检查。①平扫共检出病灶33人,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6人,还有1人病灶未检出,CT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97.5%。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②CT表现:a平扫:低密度,较均匀(脂肪肝除外),病灶轮廓清晰,直径大于4cm的病灶中心密度更低,可能是疤痕或血栓所致;b增强扫描: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早期病灶边界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向心走势,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随着病灶增强,密度降低,对直径小于3cm的病灶增强效果不好。
4 讨论
肝血管瘤大部分为海绵状,因此通常意义的肝血管瘤均特指该类型[2]。因末梢肝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生长缓慢,海绵状肝血管瘤往往无明显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是体检检出。本文研究的40名病人中,32人经体检发现,高达80%。而HHE病灶形态多变,以单发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35人为单发,占了87.5%。
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B超的优点:①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人易接受;②病灶检出率高,可借助肝脏透声窗和超声对瘤体的反射现象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且可短期反复多切面观察其变化;③对较小病灶的检出,B超优势尤为明显。B超的缺点:①操作者自身对诊断率的影响较大;②对非典型病灶,尤其是低回声病灶,很难进行定性诊断;③对脂肪肝严重的病人,易漏诊。CT的优点:①可观察到特异性动态变化,如瘤体的血供、血流速度,造影剂的蓄积;②能够根据肝血管瘤增强持续久、消退速度缓慢的特点,进行鉴别诊断。CT的缺点:①价格高、有辐射,不能短期内反复检查;②检出率比B超低,尤其是对小病灶,易漏诊;③平扫时病灶低密度区可能无法显示,要与其他肿瘤鉴别开来,必须增强扫描。对比本研究结果,B超检出率高于CT,而CT定性诊断率高于B超,符合上述特点。
综上所述,B超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在HHE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对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度也较相近[4],适用于广泛常规检查,但B超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缺陷,而CT虽然平扫检出率相对不足,但对肝脏病变的准确定位以及定性判断有其明显优势,适用于增强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5]。因此,B超与CT各有优劣,且彼此互补,选择B超常规普查,对筛选者加以CT对照确诊,能有效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29
[2] 冯玉华,袁君君,陈超群.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4(30):99-100
[3] 赵爱莲,周立新,李向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1):23-26
[4] 罗凌云.彩超检查肝血管瘤58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9):106-107
[5] 梁艺,邱士军,刘晋新,等.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0):1499-1503, http://www.100md.com(陈凯 赵池 徐兵)
方法: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均予以B超和CT扫描,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比较二者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该40名病人B超病灶检出率为100%,4人未给予定性诊断,CT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7.5%。增强扫描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
结论:B超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对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度也较相近,适用于普查,而CT特异性高,适用于鉴别诊断。选择在B超常规检普检的基础上,对筛选者行CT对照确诊,能有效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B超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6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41-02
肝血管瘤(HHE)为血管的先天性畸形所致,是肝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0.4%-7.3%[1]。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往往通过体检发现。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有B超、CT、造影与MRI等,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本文旨在分析比较B超与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1 一般资料
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其中男性病患18名,女性病患22名,年龄范围27—73岁,平均年龄(41.9±5.3)岁;6人因上腹疼痛,2人因肝区胀痛入院就诊,剩余32人均经体检发现,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患经B超、CT扫描诊断;疗后随访一年,定期做B超、CT以及甲胎蛋白复查,结果差异较小,无1例肝硬化病史。
2 方法
2.1 B超。机型:SIEMENS-X15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检查方法:空腹检查,待检者取侧卧或仰卧位,按常规自下到上,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肋间做多切面检查,仔细观察病人肝脏结构,判断其病变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内部声影。
2.2 CT。机型:GE16层螺旋CT。扫描方法:空腹检查,取仰卧位,按常规对病人行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层厚7.5mm,扫描时间1秒,增强剂为碘佛醇(33.9gI/50mL),共80—100mL,注射速度每秒2.5—3mL。
3 结果
该40名病人,肝脏血管瘤分布于肝左叶13人,分布于肝右叶27人;单发35人,多发5人;肿瘤直径大小在0.6—10cm之间。
3.1 B超检查。①病灶检出率为100%,有4例只提供物理诊断,未做定性诊断。②B超表现:36名病人表现为强回声型,4人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廓清晰、锐利,无声晕,内部回声均匀,瘤内有管状无回声区,整体呈筛状;4名病人表现为低回声型,仅1人多发,剩余3人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无规则,病灶周围偶有声晕,瘤内有网形或蜂窝形低密度透声区。对“牛眼”征改变情况,无法给予定性诊断。
3.2 CT检查。①平扫共检出病灶33人,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6人,还有1人病灶未检出,CT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97.5%。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②CT表现:a平扫:低密度,较均匀(脂肪肝除外),病灶轮廓清晰,直径大于4cm的病灶中心密度更低,可能是疤痕或血栓所致;b增强扫描: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早期病灶边界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向心走势,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随着病灶增强,密度降低,对直径小于3cm的病灶增强效果不好。
4 讨论
肝血管瘤大部分为海绵状,因此通常意义的肝血管瘤均特指该类型[2]。因末梢肝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生长缓慢,海绵状肝血管瘤往往无明显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是体检检出。本文研究的40名病人中,32人经体检发现,高达80%。而HHE病灶形态多变,以单发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35人为单发,占了87.5%。
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B超的优点:①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人易接受;②病灶检出率高,可借助肝脏透声窗和超声对瘤体的反射现象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且可短期反复多切面观察其变化;③对较小病灶的检出,B超优势尤为明显。B超的缺点:①操作者自身对诊断率的影响较大;②对非典型病灶,尤其是低回声病灶,很难进行定性诊断;③对脂肪肝严重的病人,易漏诊。CT的优点:①可观察到特异性动态变化,如瘤体的血供、血流速度,造影剂的蓄积;②能够根据肝血管瘤增强持续久、消退速度缓慢的特点,进行鉴别诊断。CT的缺点:①价格高、有辐射,不能短期内反复检查;②检出率比B超低,尤其是对小病灶,易漏诊;③平扫时病灶低密度区可能无法显示,要与其他肿瘤鉴别开来,必须增强扫描。对比本研究结果,B超检出率高于CT,而CT定性诊断率高于B超,符合上述特点。
综上所述,B超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在HHE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对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度也较相近[4],适用于广泛常规检查,但B超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缺陷,而CT虽然平扫检出率相对不足,但对肝脏病变的准确定位以及定性判断有其明显优势,适用于增强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5]。因此,B超与CT各有优劣,且彼此互补,选择B超常规普查,对筛选者加以CT对照确诊,能有效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29
[2] 冯玉华,袁君君,陈超群.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4(30):99-100
[3] 赵爱莲,周立新,李向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1):23-26
[4] 罗凌云.彩超检查肝血管瘤58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9):106-107
[5] 梁艺,邱士军,刘晋新,等.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0):1499-1503, http://www.100md.com(陈凯 赵池 徐兵)